在中國這樣一個農業大國的農藥發展史上,主要內容多為仿制和混配,卻極少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種。新農藥創制是一項技術難度高、耗資大、開發周期長的科研工作,目前世界上僅少數幾個國家有能力開展;而建立農藥創制研發體系,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農藥,是我國業內眾多科研人員長期追求的目標。
沈陽院作為我國北方新農藥創制中心,在上世紀80年代末成立了新藥組(現新藥合成創制室前身,簡稱新藥室),開始了新農藥的攻關征程。
艱辛創業史
走進新藥室,迎面便是一塊塊牌匾——“沒有付出,就沒有收獲;沒有失敗,就沒有成功”,“做事必須先做人”,“成功=理想+實干+毅力+方法+運氣”……簡單幾句話,展現了新藥室的科研精神,也道出了新農藥創制工作的艱辛。
新藥組成立初期,我國農藥創制工作剛剛起步,基礎十分薄弱,科研條件異常艱苦。組長劉長令(現新藥室主任)帶領科研團隊,迎難而上,將防治卵菌綱病原菌引起的“氣傳”性(即通過空氣流通傳播病害)病害作為研究方向。新農藥研制過程中最關鍵的是尋找先導化合物。研究人員通過大量的資料檢索、分析,歷經無數次設計、合成、生測的循環,終于在1994年發現了生物活性優異的化合物——氟嗎啉。
收獲甜果實
氟嗎啉的合成和發現是令人振奮的,然而真正的困難還在后面:如何實現工業化生產,造福農業發展,是擺在眼前的大難題。為了盡快摸清氟嗎啉的作用特性,1994年沈陽院與美國羅門哈斯公司開始合作研究。期間,新藥室研究人員多次赴美,利用先進的儀器設備,日以夜繼地緊張工作,和時間賽跑。1999年,兼具治療和保護活性的新型防治卵菌綱病害用殺菌劑——氟嗎啉在沈陽院誕生。它是我國第一個真正實現工業化生產、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農藥品種,第一個獲得中國發明專利乃至美國發明專利的農用殺菌劑,也是第一個農用含氟殺菌劑,其對我國農藥的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
未來路更長
自1997年以來,新藥室先后發現了30多個高活性化合物;目前有4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產品獲得了國家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的資助,并開始產業化。此外,新藥室平均每年申請國內發明專利5件以上,申請國外專利1件以上;共發表論文100多篇,多數被美國化學文摘收錄,其中論文《新內吸性殺菌劑SYP-L190》還刊登于英國植保協會(BCPC)主辦的布萊頓農藥會議論文集。
沈陽院加入中化集團后,新藥室擁有了進行新化合物合成及分離純化的各種儀器設備,實驗條件得到很大改善。新藥室作為沈陽院的重要創新力量,承擔著創制專利產品和培養人才的使命,在新的平臺上,他們追逐著更大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