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中化人身上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所感染,完成自己職業生涯重大轉身的同時,也給中化國際轉型之路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他,始終走在專業領域的前沿,無論戰略研究、并購整合、內部變革、財務創新,總是揮舞著最尖端工具,剔除陋習積弊。
他,為實現心中勾勒出的實業夢想,沖鋒陷陣,其間經歷了諸多挫折,卻堅毅如初、執著如常。
坦蕩品格、專業素質、開創精神,這就是中化國際(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兼財務總監覃衡德。
“膠”傲并購 開創轉型新局面
“我們是在競爭中把他挖過來的。”時光回到2004年,時任中化國際人力資源部經理、現任集團公司人力資源部總經理李昕如是說到。覃衡德豐富的并購經驗和面試中所展現的能力,讓李昕堅定了邀他加盟的決心。
然而,初來乍到的覃衡德卻遭遇了一段苦悶的時期,“最大的問題是內部共識還未達成,很多人認為當前日子挺不錯。”入職后的前三個月,“每天差不多只睡兩三個小時。”他全身心投入工作中,廣泛地與各業務部門高層溝通、收集信息,剖析行業發展趨勢、尋找轉型突破口。
2004年,橡膠進口配額取消,中化國際的橡膠業務面臨著戰略轉型的迫切需求。在仔細分析了公司的業務歷史和經營能力、并研究了行業發展態勢之后,覃衡德及其團隊與橡膠業務找到了“轉型之路”:從貿易商向產業運營商轉型。“大型輪胎企業需要能夠穩定提供高品質產品、可持久合作的專業橡膠供應商。”
海南安聯成了向下游延伸產業鏈的突破口。談到并購后的最大變化,覃衡德說,“這不僅讓我們自己嘗到了甜頭,更重要的是,收獲了一支懂行的隊伍,這成為未來發展可依賴的專業力量。”
第一步的成功并沒有讓覃衡德有些許放松,越深入了解橡膠這個行業,他的危機感反而越發強烈。“如果真正想在橡膠產業界確立中化的地位,必須走出國門,否則產業化存在夭折的風險。”2007年,馬來西亞歐馬公司成為了中化國際海外并購“試水的橋頭堡”。緊接著,覃衡德有了自己的新目標:“有必要在海外建立一個全球運營和發展平臺,而且種植領域進入門檻高且盈利豐厚,我們也應該進軍上游。”一石激起千層浪,他的這一想法讓很多人不解。但這沒有動搖他的堅持,“如果等到更多的競爭者加入,機會的窗口也就徹底關閉了。”
8個月的時間,終于搜尋到了一家可以成為全球發展平臺、人員職業化、具備資本市場功能并擁有種植資產的公司:GMG。覃衡德覺得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于是,他和同事們跑非洲種植基地、鉆橡膠林,組織談判,最終完成了這筆交易。幾年之間,橡膠業務建起了完整的上下游產業鏈,一躍成為中化集團的明星業務,覃衡德卻非常冷靜,“還要爭取盡快把內部‘經脈’打通,不斷提升全球運營、全產業鏈運作的水平。”
推動變革 挖掘內生增長動力
在覃衡德看來,戰略規劃關系企業發展全局,“必須要做深、做透,必須要落到實處。”
如何讓戰略轉型真正落地生根呢?覃衡德在讀MBA時接觸到了戰略績效管理這一工具,他很快地感覺到,這是在全公司上下推動這場變革的“利器”。
了解規劃么?每個部門的工作是按照規劃進行的么?沿著規劃走了多少刻度?這是作為績效委員會主任的覃衡德最關心的三個問題,他要求每個部門每月都要像“紅綠燈”一樣檢查和判斷指標完成的情況,不斷設定糾偏計劃。“實行戰略績效管理之后,考評變得更加立體了,不再簡單地以‘利潤為王’。要找到對戰略執行最為關鍵的細分指標。”覃衡德說。
如今,在中化國際,戰略績效管理已經深深滲透到每一個員工每一天的工作之中。
財務創新 挖掘財務管理效益
“覃總改變了我們對財務的理解。”中化國際財務副總監秦晉克說,“財務要成為推進公司戰略轉型的核心資源、組織和專業支持部門。”
在覃衡德看來,財務工作要為公司長遠的戰略發展提供強大的助力。2006年之前,中化國際很少在資本市場上進行大規模融資,但公司的快速發展,讓覃衡德無時無刻不在想辦法保持“長期投資需求<長期資本來源”。近日,中化國際就完成了12億元分離交易可轉債的發行,為公司的長遠發展儲備了“糧草”。
此外,覃衡德和他的團隊關注每個資金流通的每個細小環節,隨時揣著“能不能創造收益”的念頭。比如人民幣海外代付模式就是一個創新典型。“我們在上海把人民幣存入銀行,當在海外需要一筆資金時,由合作銀行的海外機構負責代付。”覃衡德希望能建立起全球性的財務共享中心,把財務基礎性工作全部集中起來,讓一線財務骨干能從日常核算性工作中脫離出來,“更多地關注管理會計和績效管理的工作,為業務發展貢獻更大價值。”
2004年,當覃衡德踏入中化大門之時,他希望找到一個可以更好地實現個人價值的平臺,施展自身所學。8年之后,他被同事評價為戰略轉型的“急先鋒”、并購整合的“操盤者”、財務創新的“設計師”。作為中化國際戰略轉型和財務管理的核心之一,覃衡德卻說,“還有太多的事情等著我們去做。”
作者:唐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