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到盡頭天作岸,山登絕頂人為峰。”張曉雷的辦公室,掛著這樣一幅字。正如這幅字所寫,23年的時光,從貨源處普通科員到中化塑料總經理,從青春韶華到自知天命,其間經歷的多少坎坷蹭蹬,都沒有改變他一如既往的忠誠和百戰不殆的激情。
把一家資不抵債、瀕臨破產的海外企業發展為總資產近30億元人民幣的營銷企業;把一家銷售額僅有1億多美元的虧損企業發展為銷售額過百億元人民幣、利潤超億元人民幣的企業;把一家單純代理進口的境外企業發展成為擁有境內外20家分支機構、收入增長近7倍、位居中國化工分銷商排名前列的營銷服務型企業,這就是他交出的答卷。
臨危受命 中化新貿起死回生
“集團領導決定讓我去中化貿易(新加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化新貿”)。”1998年11月,既有業務經驗、又有長年駐外經歷的張曉雷,接到了一項重要任務,“這是集團成立最早的境外企業,誰都不希望它就這么倒了。”因壞賬累累、資金鏈斷裂及嚴重的支付危機,地處亞洲金融危機“風暴眼”的中化新貿瀕臨破產。
“我們都盼著他快些過來,能帶著我們走出困境。” 何自謙,中化塑料副總經理,當時是新到中化新貿的一名業務員。
然而,因粗放經營產生的逾期賬款和不良投資,讓公司負重累累,授信資源也極為匱乏。張曉雷明白,要輕裝上陣,必須先清理欠賬。“我們翻閱了大量的案卷,和能找到的所有當事人一一面談,逐一制定清理方案。”中化塑料法律部總經理王鳳魁,回想起那段奔波的歲月,十分感慨。
在張曉雷看來,每個案件都必須有個結果。正是憑著這股鍥而不舍的精神,到2002年,公司就清理了各類壞賬10余件,清回逾期拖欠款600多萬美元。
處理歷史遺留問題只是“止血”,要使企業真正運轉起來,必須“造血”。當時的中化新貿還處于傳統進口代理階段,自營業務幾乎一片空白。 工程師出身的張曉雷,一上任就將目光放在了市場需求巨大、自己又熟悉的化纖原料和塑料原料上。
1999年,經過對市場全面而細致的調研,張曉雷決定以PTA(精對苯二甲酸,是生產滌綸的主要原料,還可作增塑劑的原料和染料中間體)為突破口,發展石化原料業務,并簽下了公司第一單PTA長約合同。此后,中化新貿又陸續與國外多家供貨商簽訂了長約合同,PTA進口總量在國內一直處于領先地位。
“乙二醇是和PTA配套的產品。”PTA取得的成功,沒有讓張曉雷沾沾自喜,他希望能找到新的增長點。新業務的成功拓展,讓中化新貿經過市場的歷練和摔打,起死回生。
推進整合 中化塑料舊貌新顏
2006年,張曉雷又接到了新的任務。根據集團公司戰略重組安排,中化新貿與中化香港化工國際有限公司、中化塑料公司等進行重組。
中化塑料副總經理趙宏民參與了整合的過程,“如何統一,是個大問題。”
“我讓所有人一律都到北京集合,用了兩天的時間,逐一‘過堂’。”在張曉雷看來,充分的溝通是整合成敗的關鍵。張曉雷帶領同事們長時間深入一線,逐一分析每個業務的優劣、每個人員的安置。正是這份細致,讓整合進行得比較平穩。
前面的還需要“消化”,后續的就已跟上。集團公司內部整合步伐的加快,讓張曉雷馬不停蹄,幾年之內,集團公司下屬其他單位的相關業務也被整合到中化塑料之下。“我們判斷的標準很簡單,就是業務是不是有價值,有價值的我們不僅不會砍掉,還會給更多的資源。”比如其中一家企業的塑料業務,本有很多優質的終端客戶,但一直沒做起來,“經過分析,我們發現問題主要是資源配置不到位、銷售節奏掌控不好,馬上配資源、加強跟蹤和研究,很快就實現了扭虧,現在利潤翻了好幾番。”
在外部整合不斷進行的同時,中化塑料的內部整合也不曾停歇。現在的汽車料事業部,當年不過一個人“埋”在工程塑料部中,在張曉雷的鼓勵之下獨立出來、越干越好。如今的工程塑料部,在這種“干得好就單獨成立一個事業部”政策的激勵下,已經形成了八個事業部。
“原來只懂一買一賣,現在我們不僅提供按期到貨的產品,還提供供應鏈管理和營銷服務,通過我們的銷售網絡,甚至可以是門到門的服務。”張曉雷把整合的思維也用在了業務開拓之上,不停地思考著如何帶領公司進行經營模式創新以及準確的戰略轉型。“為了解決事業部的后顧之憂,建設銷售網點的費用,前兩年由公司來擔。”為了更好地服務客戶,張曉雷要求大家把業務做得沉下去一點、再沉下去一點。“我心中理想的狀態是,原料、配方、技術、配套生產計劃等都是我們來提供,工廠只負責生產就行了,這樣就能實現定制化的服務了。”
2011年,在張曉雷的帶領下,中化塑料的利潤增長跨上了新的臺階。
挑戰自我 大業務員變身優秀管理者
“只要時間上允許,張總不論業務大小,都會支持。”中化塑料副總經理高健梅談到張曉雷的管理風格時說,“做決定前暢所欲言,決定之后堅決執行。”
“我自己也在轉型。”張曉雷現在想的,更多的是如何將中化塑料帶入新的發展階段。“去年下半年,公司請外部咨詢把脈。”趙宏民對張曉雷的危機感印象深刻,“張總喜歡不斷地挑戰自我。”張曉雷絕不希望大家停滯不前,“現在我們應該進入一個合理有序的發展階段了。”
“為了避免扯皮,如果有問題出現,張總都會把所有相關部門的同事叫在一起商量。”中化塑料辦公室主任龐剛說,“很少見他發脾氣,他的目的不是追究責任,而是解決問題,好把大家團結在一起。”張曉雷的這種親和力和感召力,使得他深受大家愛戴。在家中是長兄的張曉雷,在新加坡的時候就喜歡親自下廚,讓大家在一起聚聚。“現在也是如此,他不僅是我們的領導,還是我們的老大哥。”龐剛深有體會。
藍圖繪就,正當鼓帆破浪;任重道遠,更需策馬揚鞭。站在新的起點上,張曉雷看到的是更遠的未來。“如何找到新的增長點?如何為公司貢獻更高的利潤率?”……太多的問號,需要張曉雷和他的伙伴們一起去破解。
作者:劉昕 唐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