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過三十不學藝”,他卻在四十不惑的年紀,從一個“跑船的”,單槍匹馬投身于前路未卜的地產行業。
“輸不可怕、怕才丟人”,他不知疲倦地從零學起,修成業界響當當的“大師”,在百年繁華的上海灘,扯起了中化地產的大旗。
“以和為貴”,他深諳優勢互補、為我所用之道,合作方上下對他沒有不豎大拇指的,他是中化地產的一張名片。
“潮流總在不經意間變化”,他卻始終秉持理性創業的信念,敏銳地捕捉著稍縱即逝的機會……
他就是方興地產副總經理賀斌吾,“他的影響超出了中化集團的范圍。”集團公司黨組成員、方興地產董事長羅東江如是評價。
一晃“爬樓”二十載,賀斌吾早已過了耳順之年,在黃浦江邊,看著自己一件件“作品”逐漸從圖紙走進現實,他卻一如當年一般,初心未止,為自己深深熱愛的事業,忙碌著,奮斗著。
一人撐起一片天
船員出身的賀斌吾,曾在海上摸爬滾打了十年之久,那時的他屬于“異類”,既不喜歡打牌、也不喜歡喝酒,“我很想學英語,但那是正處于歷史敏感時期,所以我就讀英文版的毛主席語錄。”靠著這樣的“狡猾”,賀斌吾把船上能找到的書幾乎都背了下來,并成功轉型為技術人員。
1983年,賀斌吾所在的船運公司與中化就化肥灌包業務開展合作,賀斌吾成為合資公司的牽頭人,正式與中化結緣。
經過幾年的發展,合資公司把目光又投向了房地產市場。1992年,賀斌吾帶著200萬美元從香港只身回到上海。成功拿地之后,沒有任何項目建設經驗的賀斌吾,剛剛敲定一家合作伙伴,項目卻因為產權問題差點泡湯。“這塊地的產權出現了糾紛。”緊急時刻,賀斌吾馬上找到擁有產權的那家企業,說服其加入到合作中來。多一家合作單位,就多一份溝通的成本,賀斌吾居中協調,充分發揮各方優勢。“政府資源豐富的合作方負責與政府溝通,有建設經驗的合作方負責項目建設,而我們則發揮理念先進的優勢,負責產品的設計和銷售。”
項目所處的陸家嘴,當時只是一片空白的處女地,然而,憑著對陸家嘴金融集聚發展的預判、靠著港式住宅理念的引入和創新,賀斌吾大膽采用領跑策略,在周邊住宅價格每平米僅3000多元人民幣的情況下,確定了1500美元/平方米的高價。“我們當時組織了酒會、在媒體上大力宣傳,這些今天普通的營銷手段,當時卻開了行業先河。”借著這股“新風”,項目銷售異常火爆,公司還趁熱打鐵地拿下了新的地塊,開發為住宅項目。
然而,1998年突如其來的亞洲金融風暴,讓住宅項目的銷售停滯,“兩年的時間,一套房子都沒賣掉。”原本人來人往的項目現場突然門庭冷落,讓賀斌吾體會到了房地產市場的陰晴冷暖。
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住宅項目冷清的同時,商業地產項目卻賣得異常地好,“我們都是把一棟大樓整體賣給一家公司。”時下耳熟能詳的“總部經濟”概念,在當時完全是個“新鮮玩意兒”,“房地產項目也要多元化。”賀斌吾精準預測到上海經濟發展將催生總部辦公需求,于是又打開“一扇窗”。商業項目的熱銷帶動了住宅項目的銷售,整個項目最終收獲了可觀的利潤。
初戰告捷,讓方興在滬上的房地產市場闖出了名堂,項目的運作方式也取得了市場的普遍肯定,成為業界“標桿”。他所帶領的團隊,為日后方興地產的上市和持續發展,播下了“希望的種子”。
力求合作求共贏
時光倒退20年,可能沒有人能夠料想到,中化的地產業務會在上海這座特大型國際都市達到現在的影響。“房地產這個行當,靠自己單干,是永遠做不大的。要靠自己和公司的‘為人’,把大家聚攏在一起,發揮各自的優勢,才能更好地發展起來。”這就是賀斌吾的秘訣。
2000年,黃浦江兩岸原有碼頭倉儲用地將進行城市功能轉換,別人不看好的地方,在賀斌吾的眼中卻是“皇冠上的明珠”,“以前碼頭旁邊非常吵、環境很差,沒人愿意來,但這里的位置太好了。”而且,賀斌吾看重的不僅是這稀缺的地塊,還有上海港務局(現上海國際港務集團)這個難得的“聯姻對象”,“只有發展理念相同,合作才能長久。”
在與合作方的溝通中,賀斌吾講究的是“合作誠意”和“換位思考”,“用自己的觀點影響別人,靠的不是強硬的手腕,而是換位思考的藝術。別人一開始不接受你的觀點不要緊,可以找準機會、換個方式再提,只要你是真心為別人著想,慢慢地,大家都會接受你的觀點。”賀斌吾說。
不去刻意爭奪主導權,而是處處替別人著想,讓賀斌吾贏得了對方的全面信任,“我們并不控股,大家卻一致推選我做合資公司的總經理。”
“好比我們每家都需要垃圾桶,但誰家都不希望把它放在自家門口,但如果你能把垃圾桶變成一盆花,大家都會搶著把它放在家門口。”隨著合作的深入,賀斌吾開始在上海港國際客運中心項目(簡稱“上海國客”)上“施展拳腳”。
“項目所在的上海北外灘區域,自上海開埠以來就是航運業集中的地帶,隨著中國經濟國際化腳步的加快和上海在國際航運業地位的不斷提升,勢必會帶來對此類商業物業需求。”基于這樣的判斷,賀斌吾果斷決定以郵輪經濟為抓手、航運企業為主要對象、吸引國內外企業巨頭進駐為項目開發方向,并用其堅持的合作信條,建立起一支集國內外知名設計團隊、咨詢顧問、施工單位等優質資源的項目開發組合,“有困難大家一起扛,有肉大家一起吃。”
賀斌吾的合作精神和專業能力,不僅深受合作各方的好評,還得到了上海市委市政府各級官員的認可,新的合作項目“上海國際航運服務中心”(簡稱“上海國際航運”)也順利啟動。就在項目啟動建設的一周后,國務院頒布了《關于推進上海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意見》,將上海國際航運項目又推到了國家級的高度。可以說,北外灘之所以能夠成為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重要部分,正是得益于上海國客和上海國際航運兩個項目打下的基礎。
這兩個項目的開發,不僅讓賀斌吾一舉為中國商業地產開發的大師級人物,更讓方興地產成為業內不可忽視的一股重要力量。“得道者多助,這就是合作的力量。”其時,光參與上海國際航運項目設計的單位就有10余家之多,賀斌吾總是能夠不斷地發揮各家設計師的長處,激發他們的創作靈感,通過反復比較、互動、討論,以取得最理想的設計結果。
砥礪創新筑杰作
還在做船員的時候,賀斌吾就很喜歡照相,每到一個新的地方,他總要四處逛一逛,把自己喜歡的各種建筑拍下來。自發性的熱愛,是他日后創意不斷的源泉。
在上海國際航運項目西南的一角,有一幢四層用現場倉庫拆遷得來的紅磚砌就的小樓。這就是上海國客、國航項目的辦公場所,也是各種創新設計和獨特理念的發祥之地。在這幢樓里,大家提起賀總,更多是稱他為“超人”,因為他好像“永動機”般24小時都在工作。不管在全球哪個時區,無論是在亞洲、歐洲或是北美,參與項目工作的人員上班時,經常會收到來自賀斌吾的消息,而他們下班時提交的各種報告圖紙往往在第二天也都會及時得到反饋。
賀斌吾之所以被尊為“大師”,不僅僅緣于商業運作的成就,還在于他對創新理念和先進技術的不懈追求。“東西都在他腦子里,像集成電路一樣,他不是就項目而論項目,而是用一種超然的操盤理念。”2005年來到項目的方興地產左文生對此欽佩不已,“他作為高管,卻事無巨細、了然于胸,而且創新點子最多。”
“世界上第一個發明數碼相機的公司,卻在最近申請破產,為什么?就是因為沒有重視創新。”多家國際知名企業由盛及衰的歷程,讓賀斌吾更為看重創新,“標準化易于管理,卻造成固步自封,無人關心市場的變化。就像房地產市場,同樣是寫字樓,今天可能大家都覺得小樓好,可能過一段時間又覺得摩天大樓好,所以腦子要一定要快,看到一塊地,馬上要想到一年以后、五年以后、甚至是二十年以后會怎么樣,這才叫有創新的激情。”
但光有激情是遠遠不夠的,“理性創業要像獵人捕獵一般周密,把所有風險點都考慮到。”恰當地掌握理性和激情之間的平衡,是賀斌吾成功的另一秘訣,“市場不好的時候,要充滿激情;市場好的不得了的時候,一定要理性。”
在上海國客項目中,賀斌吾創造性地提出了立體開發濱江空間的思路,既解決了客運站、公共休閑、景觀營造和商業開發的空間分隔,又巧妙地取得項目開發收益的最大化。這種大氣、精致的規劃令不少專業人士嘆為觀止。他規劃的國客項目約80000平米景觀綠化和國航項目約20000平米的港池景觀水域,既提高了辦公樓群的價值品質,也最大程度上豐富了濱江景觀,被上海市市長韓正稱為“西綠東水”。此外,江水冷卻集中供冷系統、波浪形超寬雙層幕墻、幕墻/中庭/采光井配合層高設計的自然采光等種種節能環保生態,創造了上海的多個第一。
在上海市實施黃浦江兩岸規劃十周年之際,規劃部門特意將規劃實施評估研討會放在上海國際航運項目現場進行,將北外灘開發與百年歷史的外灘和堪稱中國改革開放代表的小陸家嘴放在一起相提并論。
方興地產的項目還在不斷擴展,賀斌吾的工作也越來越多,但在他的臉上,似乎永遠也看不到疲憊的神態,“我看這些項目,就像是自己的孩子。”
只要不出差,每天到項目現場,爬到正在建設的大樓之上,依然是賀斌吾的習慣,即便周末也不例外。他總是隨身攜帶著手電筒、照相機、量尺等一眾“必備利器”,不斷地尋找著問題,“保證每周要把所有樓層爬一遍。”和記者邊說著,賀斌吾已經走到項目的一角,扒開圍布,拿起手中的相機,不停地拍著。
作為中化集團地產板塊的元老,賀斌吾依然如二十年前初嘗滬上房地產市場滋味時一樣的勤奮,“我還是原來的我”,正是這份初心,讓他創業的夢想生生不息。
作者:唐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