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化劑的研究是個慢工出細活的過程,要小心地收集每一個實驗數據。”一身藍色工裝的楊會娥,全神貫注地緊盯儀器,進行著新一代ODS(消耗臭氧層物質)替代品的試驗。這位國內氟化工領域的資深專家還說:“試驗成功之前,會經歷無數次的失敗,其中的滋味真是痛并快樂著。”
楊會娥是中化集團下屬中化藍天集團有限公司的氟碳化學品事業部副總經理,同時兼任研發與技術中心主任,20多年來,她一心一意撲在了“補天”事業上。“ODS替代品”,對于很多人而言,最多只是個專業的環保名詞,人們可能只知道它能減少對大氣臭氧層的破壞,而對于楊會娥而言,這份“補天”事業傾注了她的全部心血。
從一代HFC-134a催化劑的單一技術,到覆蓋一至四代催化劑的一整套技術體系,如今在國內,每兩輛汽車中,至少有一輛在使用中化藍天的“金冷牌”HFC-134a制冷劑;無論是HFC-125一、二代系列催化劑,還是更新的ODS替代品四氟丙烯催化劑,這些成果都經歷了從無到有的過程……在楊會娥的參與、主持和見證下,實驗室里誕生了一個又一個成果,在打破國際技術封鎖的同時,也奠定了中化藍天在國內氟化工ODS替代品領域領跑者的地位。
從零開始,摘取“王冠上的明珠”
時光回到1993年,剛剛畢業的楊會娥被分配到了西安近代化學研究所,從事國家“八五”攻關項目——HFC-134a關鍵技術氟化催化劑的研發,而此項技術堪稱ODS替代品技術研發“王冠上的明珠”。“這就是一種緣分吧。”楊會娥笑著對記者說。
在那個信息還不發達的年代,在國外技術封鎖、國內基礎薄弱的形勢下,自主研發的難度可想而知。但是,楊會娥沒有退縮,而是不斷地查閱資料,一遍遍地進行試驗,“實驗室—食堂—家”,這種三點一線的生活,一晃就是六年。
積跬步至千里。一次次的失敗之后,實現量變到質變的日子也越來越近了。“那是1999年11月份的一天。”楊會娥至今仍記得這個特殊的日子,那一天,熬了6個年頭的她終于出了頭:當看到99.9%的高效率值時,楊會娥險些從椅子上高興得摔下來,她的聲音傳遍了整個實驗室,甚至整座辦公樓。“從沒見她這么大聲說話。”她的同事們和她一樣也都興奮不已。
這樣的實驗數據,宣告了中國終于擁有了自己的氟化催化劑技術,第一代催化劑技術研發成功!國內首套200噸HFC-134a裝置也生產出了第一批合格樣品。
楊會娥的腳步并沒有因此而停歇,中化集團投資成立中化近代環保化工(西安)有限公司,為她和同事們將HFC-134a產業化的夢想插上了“翅膀”。在集團的大力支持下,楊會娥馬不停蹄,立即著手開發第二代催化劑。
“要想國內第一,一定要精益求精。”于是,她和同事在商州和臨潼各找了一個工廠進行放大和成型工作。“為了緊盯實驗數據,她主動住在廠區。那一年,雪下得很大,天氣特別寒冷,可她住的地方連暖氣都沒有,而且粉塵特別多。就這樣,直到兩個月后,催化劑終于成型了,強度也達到了生產要求,她才松了一口氣。”楊會娥的同事張文慶回憶說。
2003年,使用二代催化劑的國內首套5000噸/年的HFC-134a裝置成功投產,中化集團氟化工業務就此走上了發展快車道。第二年,該項目被陜西省科技廳鑒定為國內領先水平,而催化技術更是被鑒定為國際先進水平。
居安思危,不斷翻越新“嶺域”
雖然中化集團的ODS替代品系列產品已經在國內市場打響,但和國外先進技術對比起來,楊會娥“永不知足”也“心有不甘”。參考著國外專業報道和相關文獻,她開始了催化劑的進一步更新換代。
第三代催化劑開發的重心開始向催化劑理論及機理方面傾斜,更注重理論與細節。在研制過程中,楊會娥不設定指標、不追求量化,做工作全靠自覺。“研發很多時候是未知的,非要寫個指標的話,就會趕鴨子上架。”楊會娥還不定期地參加行業會議,她覺得也許別人的某一句話,就可能對她有所啟發。
通過無數次的論證,2006年,HFC-134a第三代催化劑成功用于生產裝置,使產能又提高了30%以上。
“有了前三代催化劑積累的經驗,路子越來越清晰,方法似乎也更明確了。”楊會娥告訴記者。很快,2010年,第四代催化劑研發成功,活性提高了10%,單程活性周期由原來的40天延長到了50余天。
“吃得了辛苦、耐得住寂寞、領得了潮流。”這是同事們給楊會娥的評價。除了車用空調制冷劑,楊會娥還發現了家用和商用空調市場這塊肥肉。于是,在原有催化劑基礎上,楊會娥帶領團隊開始了家用及商用空調制冷劑HFC-125的研發。在一代催化劑基礎上,2012年,二代催化劑正式應用,效率提高15%以上,并且穩居國內市場份額第一。
楊會娥意識到,雖然目前HFC-134a的技術已經國際領先,但是其 GWP(全球變暖潛值)還在1000以上,屬于溫室氣體,這與她“補天”事業的終極目標還有很大差距。于是,楊會娥及她的團隊主持開發了兩個替代品的合成工藝,并取得百公斤級樣品,GWP值大幅降低,又一次為中化集團氟化工業務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也為將來產品的替代工作做好了技術儲備。
言傳身教,帶出精益求精團隊
在楊會娥看來,年輕就啥事兒都敢干,雖然能力小,但是氣場不能弱。在200噸裝置建設之初,由于廠區食堂沒建起來,楊會娥就在農民家里吃飯。讓她印象最深的就是咸菜夾饃、大碗的面條和熱乎乎的大饅頭。“我吃得很香嘞,那時座位不夠,我就站著或者蹲在那兒吃。”
在做藥用HFC-134a產品研究時,楊會娥主動出擊,從電話簿里找到了陜西省藥檢所領導的電話,在進行簡單溝通之后,她就直接跑到所長辦公室談,“反正年輕嘛,我不怕。”楊會娥笑著對記者說。六年過去了,藥檢所的主管人員換了好幾茬,但是公司的科研實力、產品口碑已牢牢樹立,楊會娥的工作為公司藥用HFC-134a的生產銷售打下了良好基礎。
在帶隊伍時,楊會娥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是:“你的想法可以‘好高騖遠’,但是做事情時一定要‘腳踏實地’。”
楊會娥所帶領的研發部共有70多人,研發人員以碩士生為主。在工作中,楊會娥從不吝嗇,她會將方法和訣竅都毫無保留地教給他們。只要一有時間,楊會娥還是會鉆進實驗室。
工作了5年的劉坤峰一直從事催化劑的研發,從協調員到項目主管,從HFC-125二代催化劑到新一代ODS替代品催化劑的研發,劉坤峰最感謝的就是楊會娥。“她經常讓我們自己提想法,形成方案之后她親自改,并告訴我們為什么會出現那樣的錯誤,使我們得到了很快的成長。”在楊會娥的帶領和熏陶下,研發部的人員個個一絲不茍、精益求精。
在氟化催化劑關鍵技術的保障下,中化藍天先后在陜西西安、江蘇太倉建成了總產能30000噸/年HFC-134a生產裝置和28000噸/年HFC-125裝置,生產能力在亞太地區第一、全球前十。這些產品國內市場占有率過半,創下優異的經營成績,累計銷售額超過40億元。
面對困難,楊會娥常說的一句話是“不怕失敗”。憑借這個信念,楊會娥一次次尋找突破口。面對從事的事業,她說,“這一過程就像培育自己的孩子,會爭取創造更好的環境使他健康成長。雖然過程艱苦,但是成果卻讓我欣慰。”
作者:高杰 蔣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