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蘭芬,30多歲,已是中化集團下屬北京怡生園國際會議中心有限公司(簡稱怡生園)里資歷最老的“老人”之一。
1997年5月,剛剛畢業的劉蘭芬進入籌備開業中的怡生園,開始了人生的職業生涯,公司正式開業后,劉蘭芬被分到了“最苦最累”的餐飲會議部。
到今年,劉蘭芬在這個坐落于北京順義區潮白河畔的園子里,已走入第16個年頭。伴著怡生園一路走來,她也從員工一直做到了部門總監。
鐵打的營盤鐵打的兵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用在餐飲業再貼切不過。餐飲業勞動強度大,員工流動性強,甚至還有些人干不了幾天就嫌累退出這個行業。然而,劉蘭芬是個例外。她從進入怡生園的餐飲會議部開始,就一直留在這個最忙、最累的部門,一干就是16年。“感覺她有時像個男同志,有時人手不夠,她就和我們這幫爺們一起滾大圓桌;有時又感覺她還是個女同志,心思細膩,關心員工,照顧家庭。”說起劉蘭芬,同事們紛紛豎大拇指,“劉總監的高根鞋下面踩著彈力球,總有使不完的勁兒!”
劉蘭芬負責的餐飲會議部是怡生園員工最多的部門。今年接管康樂部后,她管理的人數增加到200多人。劉蘭芬肩頭的擔子更重了。“雖然工作量增加,但我支持領導的決定。”劉蘭芬說。
如何管理這200多號人?如何保證服務的質量?
“要在鐵打的營盤上培養一支鐵打的兵。”于是,劉蘭芬迅速出擊,編制修訂了餐飲服務和會議服務工作流程與標準,將服務標準固化;制定了每天1小時專業學習和每月不少于10小時的培訓制度。“剛開始難免會有一些員工鬧情緒,覺得培訓占用了自己的休息時間。但后來大伙兒發現,這些課程對于提高團隊和個人的能力很有幫助,大家參與的熱情高了起來。”餐飲會議部副經理生明晶說。通過不斷的學習和演練,餐飲會議部成為了怡生園最具戰斗力的團隊。
菜品豐富了 市場更難了
2010年初,剛剛擔任餐飲會議部總監的劉蘭芬面臨著巨大的壓力:“當時我們的菜品比較少,一些客戶反映,你們怡生園環境挺好,服務也不錯,但就是菜品有點老也有點少。再加上周圍陸續開了一些酒店,對我們沖擊挺大。公司意識到這個問題,提出要盡快豐富菜品。”劉蘭芬說。
經過前期調研,餐飲會議部決定推出蒙餐。劉蘭芬帶著餐飲會議部的骨干多次到內蒙古學習交流,并聘請了專業的蒙餐廚師,對菜品進行了優化。蒙餐推出后,客戶反響不錯。劉蘭芬趁熱打鐵,豐富了蒙餐的品種,目前已經形成了兩大系列200多道菜品。有了蒙餐的成功,怡生園陸續推出了野味系列和奧運林系列,并增加了一些具有順義地區特色的菜品,贏得了用戶的稱贊。2012年,怡生園的餐飲收入同比躍升33%,菜品創新功不可沒。
當前,餐飲業行業景氣度受外部環境影響較大,競爭越來越趨向白熱化。面對市場劇烈變化,劉蘭芬轉變經營思維,“我們的市場反應必須更加靈活,客戶結構需要不斷優化和調整。”她帶領團隊在鞏固既有團體客戶的同時,積極開拓新客戶,比如通過與婚紗攝影公司、旅游公司合作,將怡生園的軟硬件優勢進一步發揮出來。
現在,餐飲會議部變得更忙了,工作壓力更大了。
下一個16年,還是最好的時光
回首過去的16年,劉蘭芬說的最多的是感恩:“我19歲參加工作,就在怡生園。在這里,我有了事業,有了家庭,有了孩子。怡生園讓我收獲了過去16年所有的快樂。”
2008年初,劉蘭芬剛休完產假回來,就趕上北京奧運會。作為奧運賽事指定酒店,怡生園承擔著眾多國家參賽代表團的接待、住宿任務。為了保證出色完成任務,劉蘭芬把幾個月大的孩子送回老家,自己一個人住在怡生園,每天從早上6點忙到晚上11點。奧運期間,劉蘭芬以熱情、周到的服務贏得了尊重,先后收到78封不同國家代表隊的表揚信。
奧運會結束后,劉蘭芬的工作依然很忙。原本想把孩子接回來的她,最終還是選擇了繼續工作,這個決定得到了父母和家人的理解。直到四歲時,孩子終于回到家。“其實一直很虧欠孩子。但有時候又想,我這樣努力,也是希望能夠給孩子創造更好的條件,孩子將來也能理解媽媽。”劉蘭芬說。
“16年來,我覺得自己很幸運,一路走來,遇上特別好的領導,支持我的團隊,還有理解我的父母和親人,我覺得很幸福。這16年是我過去30多年人生中最值得珍惜的時光。下一個16年,我還要和怡生園一起努力,一起度過。” 劉蘭芬說。
作者:梁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