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胡遲
摘要:在今年初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國有企業發揮了主力軍作用。結合其突出表現,對照國有企業的功能定位目標,可以更加精準、有效地實施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一是以加快混改為突破口,全面深化國企改革,不斷增強國有經濟的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和抗風險能力。二是進一步完善國有企業的功能定位。三是不斷調整優化國有經濟布局結構。四是國有企業要與民營企業優勢互補,共同驅動經濟增長。
關鍵詞: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深化國企改革;國企功能定位;國有經濟布局結構
中圖分類號:F123 文獻標識碼:A
今年初突然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給轉型關鍵期的我國經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作為社會主義經濟的重要支柱,國有企業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與確保經濟平穩運行方面,充分發揮了主力軍的作用。認真研究、總結國有企業在抗擊疫情中的各種行為表現,對于更好實施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不斷完善國有企業的功能定位,調整優化國有經濟的布局結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抗疫攻堅中的國企“擔當”
我國國有企業既有一般國家國有企業的共性,更有基于我國國情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個性,是國家引導、推動、調控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本力量,國有企業既要承擔經濟責任,還要承擔社會責任,甚至要承擔更高層次的政治責任。從此次抗擊疫情的不同階段看,國有企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1.建設抗疫醫院等基礎設施
為了在較短時間內完成專門醫院建設、快速提升收治能力,國有企業積極承擔了武漢火神山、雷神山專門醫院建設改造任務,開始了一場與時間競速、與疫魔賽跑的較量。中國建筑所屬中建三局牽頭組織調動2萬多名管理和作業人員,在全國1億多網民的“云監工”中夜以繼日施工作業,電力企業24小時不間斷供電保電,礦業企業全力籌集建設物資,通信企業火速建設5G基站……10天內2家醫院先后建成交付使用。
2.保障物資供應,以強大的基礎保障能力為疫情防控提供堅強支撐
根據國務院國資委的統計,從1月20日至2月26日,中央企業累計向湖北地區供應汽油20萬噸、柴油6.4萬噸、天然氣5.9億立方米,累計供電146.4億千瓦時、供熱210.1萬吉焦、供煤150.9萬噸,為維護當地社會穩定提供了有力保障。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化集團、中糧集團、通用技術集團、中儲糧集團、華潤集團、中國化工、國藥集團和新興際華集團10家中央企業作出承諾,疫情期間全力保障防疫物資和重要民生商品供應,做到價格不漲、質量不降、供應不斷。以口罩、防護服等為例,疫情發生后,國資委迅速與中央企業集團、醫療物資生產一線單位建立了直通專線,用戰時方式強力推進醫療物資生產保供。新興際華集團所屬企業緊急轉產后,堅持人倒班、機不停、連軸轉,迅速將防護服產能從零提高到11萬套/天。中國石化短短數天時間對接完成11條口罩生產線,日產量達到80萬只。國機集團火速研制醫療物資生產緊缺設備,9天時間完成從無技術無圖紙到批量生產壓條機的全過程。
3.有序復工復產,力保經濟平穩運行
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在推動復工復產過程中,國有企業再次發揮主力軍、生力軍作用。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大多處于產業鏈上游,承擔著大量重大工程、重大專項,率先復工復產對于社會各類企業具有較強的輻射力、影響力、帶動力,對于刺激市場活力、提振社會信心具有重要作用。各中央企業按照分區、分行業、分類、分項目原則,詳細制定全面復工復產方案,推進復工復產時段化、差異化、精準化,確保重點行業、重點企業、重點產品率先復工。96家中央企業集團層面及所屬子企業管理總部(包括湖北地區企業)等經營指揮體系都于2月3日前進入正常運轉狀態,各級子企業復工復產也在有序推進。根據國務院國資委的統計,截至2月底,中央企業復工復產率超過90%,截至4月20日,已達99.4%。中央企業承擔的國家重大工程、重點項目按時如期推進。
對策建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國有企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頂梁柱。此次疫情防控是對近年來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成就的一次特殊檢閱。我們要以此為契機,抓緊研究制定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瞄準改革的終極目標與功能定位,不斷調整優化國有經濟的布局結構,更好地發揮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作用。
1.全面深化國有企業改革
(1)不斷加大混改力度。從企業層面看,國有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控制力,既要通過國有獨資企業來實現,更要大力發展股份制企業,通過控股和參股企業來實現。因此,更多混合所有制企業能夠放大國有資本的作用,更好實現國有企業的功能定位。2019年11月,國務院國資委印發了《中央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操作指引》,在梳理混合所有制改革相關政策,總結央企混改工作的基礎上,從規范混改操作流程,明確推進混改方式和轉變企業運營機制等方面,為國有企業開展混合所有制改革提供了系統的操作指南。
未來國有企業要繼續以混改為突破口,“因地施策、因業施策、因企施策”:一是要突出主業,混改不僅是做強做優做大企業,還要做強做精主業和實業。二是要“改機制”,通過混改推動企業轉變運營機制。包括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和管控方式、深化三項(勞動、人事、分配)制度改革、靈活用好多種激勵約束機制。三是通過混改推動結構調整與重組整合,促進國企改革深化,全面提升改革綜合成效。
(2)建立國資國企“一盤棋”格局。在以管資本為主的國資監管格局下,要從整體上配置、運行好國有資本,更加注重國有資本的整體性和流動性,加大各級國有資產監管機構協同力度,盡快形成“統分結合”的監管機制。在這次抗擊疫情過程中,央企和地方國企都在積極行動,相互配合,有力地保障了抗疫物資供應與復工復產,凸顯了在非常時期建立國資國企“一盤棋”格局,應對突發事件的重要性。
未來國資委要發揮主導作用,推動建立全國國資國企“一盤棋”格局,一是要促進中央與地方國有企業深度合作,減少國有資本同質化競爭。充分發揮中央企業,特別是21家中央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作用,加強央企與地方國有企業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用5年左右時間,以股權合作、資產無償劃轉等方式,推動完成不同地區、不同層級同質化企業國有資本重組整合工作,推動中央企業與地方國有企業優勢互補、互利共贏,通過深度合作共同促進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二是在此次疫情中,國有企業在戰略性物資保障、應急機制和產業布局等方面也暴露出一些漏洞和短板,未來要在組織層面建立國資國企“一盤棋”應急防控體系;在機制層面形成國資國企“全過程”響應機制;在保障層面建立應對突發事件的長效保障機制。
2.進一步完善國有企業的功能定位
(1)關于國有企業的功能定位問題,自20世紀80年代國有企業改革啟動后就已經提出,至今仍在不斷探索、完善。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國有資本投資運營要服務于國家戰略目標,更多投向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重點提供公共服務、發展重要前瞻性戰略性產業、保護生態環境、支持科技進步、保障國家安全。2015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簡稱《指導意見》)強調:緊緊圍繞服務國家戰略,落實國家產業政策和重點產業布局調整總體要求,優化國有資本重點投資方向和領域,推動國有資本向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和國計民生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重點基礎設施集中,向前瞻性戰略性產業集中,向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優勢企業集中。《指導意見》在總結以往時期國有企業改革經驗的基礎上,第一次提出了國有企業分類的概念,把國有企業分為商業類和公益類兩類。其中,商業類又可再分為完全競爭類(商業一類)與特殊功能類(商業二類),從而更好地解答了長期以來一直存在的國有企業的定位、功能與屬性問題。即國有企業功能定位的實現是在國有企業分類基礎上完成的。不同類型的國有企業承擔不同使命。
(2)從長遠看,未來國有企業的功能定位還是應當按照之前設定的目標,在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和國計民生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重點基礎設施領域占主導地位。透過此次疫情防控實踐,關于國有企業功能定位有兩個重要啟示:一是國有企業功能定位的目標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根據不同時期、不同情況動態可調節的。二是國有企業通過分類實現功能定位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從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過程看,國有企業在生產、提供抗疫物資時并沒有完全按照分類來進行。如有些屬于商業二類的央企也在大量生產如口罩、防護服、消毒液這類本應該由商業一類國企生產的完全競爭類產品。即在非常時期,國有企業的分類暫時消失了。從央企到地方國企都服從于抗疫的大目標,而沒有拘泥于分類的框架限制。
3.不斷調整國有經濟布局結構
國有經濟布局結構與國有經濟功能定位緊密相連。國有經濟布局結構以國有經濟功能定位為前提,國有經濟布局結構的優化調整要適應國有經濟功能定位的實現。依據《指導意見》,國有資本要向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和國計民生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重點基礎設施集中,向前瞻性戰略性產業集中,向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優勢企業集中。這就是滿足國有企業功能定位實現的國有經濟布局結構的調整方向。從此次抗疫實踐看,未來國有經濟布局結構的調整應當按照四個方向進行:
(1)兼顧產業升級與拉動經濟發展。未來國有經濟布局結構的調整要滿足兩個標準:一是在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和國計民生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占據控制地位。二是國有經濟要發揮主導作用,推動、確保國民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從此次疫情防控實踐看,結合這兩項標準,國有經濟布局結構的調整方向(著力點)即是所謂的“新基建”①。從產業方向看,“新基建”與戰略性新興產業交織、重合。作為我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新基建”一頭連著巨大的投資與需求,一頭牽著不斷升級的強大消費市場,“新基建”的實施必將極大地加速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成長。
(2)向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在此次疫情防控中,以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和移動互聯網為代表的數字科技在疫情防控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云辦公”“線上經營”“智能化制造”和“無接觸生產”。數字化智能化的運用在疫情監測分析、病毒溯源、防控糾治、物資調配、居民生活保障以及企業復工復產等多個方面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如中央企業充分運用數字智能技術快速發現密切接觸人員、開展疫情防控監測預警、調度醫療物資生產,顯著提升了防控效率。從技術路徑看,向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無疑是國有經濟布局結構的調整方向。從企業層面看,當前,國有企業數字化轉型要區分產業類型特點和產業層次,重點圍繞基礎端、平臺端和應用端三個維度展開:著力構建新基礎設施,促進互聯互通;強化平臺功能,實現網絡協同;提高應用水平,打造數字化新場景。
(3)動態可調節。國有企業的功能定位是動態可調節的,因而國有經濟的布局結構也是動態可調節的。在此次抗擊疫情實踐中,一些國有企業為抗疫需要,上馬了口罩、防護服等項目,但由于這些產品大多不是央企正常情況下的主業方向,因此,疫情之后,隨著需求的下降,生產口罩等防護產品的央企對這類資產應當有一個調節的過程,即出售這類非主業資產,向某個相關生產企業集中,以獲得規模效益。當然,由于國有經濟的布局結構為滿足不同時期、不同情況下國有企業的功能定位是動態可調節的,至于何時進入、何時退出,則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而定。
4.國企與民企協同發揮作用
(1)經過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發展,我國已形成國有、民營、外資“三分天下、各有其一”的發展格局。因此,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既是我國憲法的規定,也是目前我國經濟的現實寫照。
(2)混合所有制經濟基本特征體現為公、私經濟的深度融合。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之間既有市場競爭又有協同合作,形成了既對立又統一的矛盾統一體。在此次抗擊疫情實踐中,國企與民企之間的協同合作關系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從橫向看,口罩、防護服、消毒液等抗疫產品,國企、民企都在生產,共同供應市場。二是從縱向看,國企與民企在產業鏈的不同環節上各有分工、側重點不同。如國企供應口罩布、口罩生產機,民企從事口罩生產等。此次疫情再一次檢驗了國企、民企這種分工格局的效率與合理性。從企業層面看,國企混改將為民資以戰略性投資方式參與混改提供了更多的實現途徑,有助于增加民資投資渠道,增加國有資本與民營資本之間的融合。從發展布局看,國有經濟分布在基礎性行業和支柱產業的國有資產比重超過50%,在關系國民經濟命脈、國家安全和國計民生的重要行業與關鍵領域占有主導地位,民營企業則主要分布在服務業、制造業等一般競爭性領域。從制造業看,國企和民企多數是上下游關系,民企從事制造業偏下游,但也更加接近市場。大部分國有企業都有很多民企外協零部件供應商。兩者互補性大于競爭性,通過資源整合,可以取長補短、實現雙贏。
注釋:
①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簡稱“新基建”),主要包括5G基站建設、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七大領域,涉及諸多產業鏈,是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信息網絡為基礎,面向高質量發展需要,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等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
作者單位: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