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盧彬
“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和原油價格暴跌疊加影響,我們公司噸油利潤較上年同期大幅下降;如果市場進一步萎縮,噸油利潤可能會更低。”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石化金陵石化董事長張春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直言,石油煉化行業經營形勢目前異常嚴峻。
如何在困境中謀求生存、逆勢突破,成為今年兩會煉化行業代表委員最為關注的話題。
“量價雙降”,行業整體承壓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石化茂名石化總經理尹兆林告訴記者,2019年我國煉油能力已提升至8.8億噸/年左右,但我國煉廠同期平均開工率僅為75%,低于全球平均水平81%,預測今年國內成品油過剩產能約1.5億噸左右。“未來幾年,在建項目、已批項目全部投產后,產能過剩問題將更加突出。”
煉化產能整體過剩的問題,在國際油價震蕩、新冠肺炎疫情致使市場萎縮等因素影響下被進一步放大,對煉化企業特別是面向國際市場的企業經營利潤造成打擊。“原油從買好裝船到加工成產品,差不多要一個半月的時間。由于這個時間差,一旦原油價格下跌,將導致煉化企業以較高成本購買原油,卻以較低價格賣出產品,短期內出現較大虧損。”張春生解釋稱,“不同產品結構的企業受影響程度不一樣。例如航空煤油,受疫情影響市場大幅萎縮,最低時不到正常市場的30%,生產相關產品的企業受影響就更加嚴重。”
而對于國有企業而言,還要面臨民營煉化企業快速崛起帶來的額外競爭壓力。張春生表示,“2019年很多民營煉化企業陸續投產,這些新投產企業從規模、加工量、用工成本等方面都有較強的競爭力,并且大量采用了最新的技術。在產能過剩和日趨激烈的競爭態勢下,國有煉化企業的經營形勢不容樂觀。”
“但國有企業也有自身的優勢,應該充分利用起來。”張春生認為,“從裝置特點看,盡管我們單套裝置規模較小,但比大裝置更加便于調度,生產方式和產品結構也可以更靈活。國有企業在生產、管理等方面還有很大優化空間。為應對疫情沖擊,中石化在全系統開展‘百日攻堅創效’行動,今年要將生產性成本降低5%、非生產性成本降低20%,有很多工作可以更加精細,進一步壓低生產運營成本。”
煉化國企應引領轉型升級
在行業整體面臨“過剩”威脅的同時,激烈的競爭在所難免。而多位受訪代表委員直言,國內企業目前在化工領域特別是高端精細化工領域,較國際領先水平仍有差距、缺乏創新。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化工研究院首席專家張明森就指出,近幾年,多個大型煉化一體化項目和煤化工項目相繼投產,主要石化產品產能迅猛增長,帶來產業結構分散、產品結構雷同、同質化低價競爭嚴重、高端領域頂替進口緩慢等問題。
“與一些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化學工業發展歷程短,核心技術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確實還存在一定差距。”尹兆林告訴記者,目前,全球精細化工產品大概有10萬種,而我國大約只有2萬種,高性能、功能化和高附加值的精細化學品進口依存度仍然較高。“盡管近年來在工藝技術、工程技術等方面都有了較大進步,但與世界老牌化工巨頭相比,差距仍非常大。”
創新、轉型絕非易事,尤其是在外部環境面臨較大壓力的當下,企業要謀求生存,改革創新需要克服的阻力會更大。但張春生則認為,此時更應頂住壓力,堅定不移推進煉化企業轉型升級。“尤其是老的國有煉化企業,本來在規模、成本方面就沒有明顯優勢,如果再不創新轉型,未來無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存活。”
張春生介紹道,金陵石化今年已開展包括高端石墨材料、低硫船用燃料等產品和項目的開發工作。“中石化、中石油有很多的研究院,我們從去年就一直在和很多研究院進行交流接洽,針對企業現狀研究創新轉型的方向。國有企業應該充分利用好一體化、集團科研院所等優勢資源,在產品結構調整和改革創新上走在前面。”
“要實現逆勢破局,一個是要科學研判,對于潛在的、未成熟的、有價值的需求,要早發現、早搶占。再就是要努力實現‘精準突破’,加大技術研發力度。練就幾個‘絕活’‘硬招’,才能使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尹兆林表示。
應對“石化圍城”,恪守安全底線
隨著煉廠規模的擴大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煉廠與城市之間的距離開始越來越近,“石化圍城”的現象近年來逐漸增多,煉廠生產的環保與安全成為社會公眾關注的熱點,也成為煉化企業必須妥善處理的問題。
“現在經濟發達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對城市型煉廠來說,人民對安全環保的要求肯定會越來越高。”張春生說,“我經常和職工講,現在企業離城市距離越來越近,大家上下班更加方便,但同時安全和環保達標的壓力肯定會更大、要求會更高。抓實安全環保,既是對社會和城市負責,也是對我們自己負責。”
全國人大代表、中化集團總經理楊華指出,我國是全球第一化工大國,化學工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占據了重要地位。“從航空到汽車,從農業到芯片,從城市發展到健康營養,都離不開化學工業。在我國化學工業高速發展的同時,事故多、污染重、消耗高已成為制約化工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共性問題。”
楊華表示,化工安全技術是架起工藝與工程的橋梁,是實驗室到產業化必不可少的技術途徑。化工安全技術更加注重于從本質上探究化工過程的非安全因素,目的是實現精準設計、精準生產和量化風險管控。近年來,在國家相關政策支持下,我國化工安全技術的研究與應用已經起步,但仍是我國化工關鍵技術領域中的一項短板,其研究、應用與推廣力度亟待強化。
對此,楊華建議,國家相關部門能夠協同設立以中央企業為主體的國家級“化工本質安全技術創新中心”,強化數據庫建設與工程化應用;建立完善安全技術研究和應用管理機制,提升化工產業過程安全要求,全面開展高水平化工安全技術的研究與應用,支撐我國化學工業安全、綠色、可持續發展。
《 中國能源報 》( 2020年06月01日 第 0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