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9月,習近平主席代表中國向國際社會承諾,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今年兩會,碳達峰、碳中和被第一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并再次提出,加快建設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這意味著,到2030年前,我國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再增長,達到峰值后,再慢慢減下去;到2060年前,針對排放的二氧化碳,要通過植樹、節能減排等各種方式全部抵消。作為碳排放重點行業,能化行業在朝碳中和邁進的過程中,將發生怎樣的變革?變革中又蘊藏著怎樣的機遇??
化企減碳意義重大 行業呼吁資本關注
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定義,碳中和、氣候中性與二氧化碳凈零排放的含義一致,表示在特定時期內,全球人為二氧化碳排放量與二氧化碳移除量相平衡的狀態。
根據東方證券在研報中提供的統計數據,中國碳排放已經達到約100億噸/年,位居世界第一。而我國碳匯遠期大約能達到15億噸左右,亦即未來碳排放量需要比目前減少90%才能實現碳中和,這將是未來我國在社會責任領域最大的挑戰之一。
記者了解到,我國碳排放來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氣與工業過程,這些都是與石化行業息息相關的領域。從我國的二氧化碳排放分布上看,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在能源總消耗結構中占到85%,其中石油占據碳排放源頭的19%。來自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的數據顯示,石化和化學工業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在全國碳排放的比重大約13%,占工業領域碳排放大約17%。
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院長助理、教授級高工王鈺表示,石化和化學工業碳減排和碳中和對我們國家實現2030、2060年目標意義重大。他談到,石化化工行業的產品有兩個屬性,一是能源屬性,為交通運輸等相關領域提供了清潔的燃料油品;二是原料屬性,提供了廣泛的工業產品以及生活用品。今后隨著我國能源結構、電力結構的優化調整,石化化工行業的能源屬性將會逐步減弱,原料、材料屬性將會進一步增強?;谶@兩個屬性及在國民經濟中發揮的作用,石化化工行業碳減排和碳中和的實施意義重大。
此外,王玨還呼吁,綠色金融領域應進一步關注像石化化工行業這樣的原材料行業的碳減排和碳中和。記者了解到,目前金融領域正在積極參與助力碳中和。前段時間,上清所支持國開行面向全球投資者發行碳中和專題“債券通”綠色金融債券。該債券首場發行規模192億元,期限3年,發行利率3.07%,認購倍數達8.19。首場發行定價后,國開行通過商業銀行柜臺對首場發行的債券追加發行8億元。債券是我國首單獲得國際氣候債券倡議組織(CBI)貼標認證的碳中和債券,也是目前市場上發行規模最大的專項用于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綠色債券,募集資金將用于風電、光伏等碳減排綠色項目。
在今年的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寶泰隆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焦云也呼吁金融機構加大對化工企業的扶持力度。他表示,可靠的二氧化碳捕捉、回收、有效利用實現工業化的高端技術,將大大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但是,這些技術剛剛興起,投資金額較大且存在著一定的風險,多數企業皆在籌劃之中。他呼吁銀行等金融機構對此類企業加大扶持力度,在貸款限制、發債評估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將有利于此類企業加速推進項目的示范實施,從而加速實現局部地區的碳達峰,為我國進一步達到碳中和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專家普遍預計,更多金融資源將向綠色發展領域傾斜。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主任馬駿表示,未來30多年內,我國實現碳中和所需的綠色低碳投資的規模應該在百萬億元人民幣以上,也可能達到數百萬億元,碳中和因此將為綠色金融帶來巨大機遇。中國銀行投行資管部總經理胡昆表示,預計從今年開始,國內綠色債券市場將會迎來突破性增長,預測未來5年內,綠色債券市場復合增長率將達到30%以上。
能源結構劇烈變化 長期利好下游企業
如今,碳中和越來越多地被關注和提及,不少券商機構也在相關領域積極進行調研。這些機構認為,在我國朝碳中和目標前進的過程中,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必然發生劇烈變化,這將對能化行業造成非常深遠的影響。
東方證券分析師倪吉表示,未來鋰電、氫能等新能源全面替代成品油的趨勢已經基本明確,原油相對于其他化石能源的不可替代性將持續減弱,相應原油的大幅溢價也會逐漸消失。遠期看原油、煤炭、天然氣的單位能量價格可能越來越趨同,最終的結果是油價可能長期維持低價,這對于化工中下游企業將形成長期利好。
平安證券分析師劉永來認為,煉廠向化工型轉向趨勢加劇。他談到,在這方面最具有優勢的是中國近些年興起的民營大煉化,其化工品的比例往往超過50%以上。在碳中和的要求下,預計未來成品油市場面對的壓力將更大,因此煉油企業生產化工品的積極性預計將進一步提升。
中信建投認為,應分三條主線把握碳中和對化工行業影響:其一,高能耗行業有望迎來新一輪高質量供給側改革:碳中和背景下,相關高能耗子行業或將受到重點限制,或將在未來數年內相繼觸及產能“天花板”。利好行業存量產能、行業內的高效低耗優質企業以及低碳相關材料生產企業有望持續受益。其二,碳中和帶來低碳新材料長期發展機遇:光電和風電是清潔能源首選,未來仍大有可為,上游相關材料迎長期發展機會;“降能耗”為另一方向,相關細分新材料機會或將迎需求旺盛增長。其三,傳統行業優勢企業有望借碳中和持續脫穎而出:行業內優質企業或將受益持續挖潛技改、政策傾斜和潛在的碳交易利好,進一步脫穎而出。
興業證券認為,在碳中和背景下,化工行業發展將迎來三大趨勢:一是碳排放較多的子行業將進一步走向強者恒強的分化,二是作為化石能源替代品的可再生能源迎來廣闊的發展前景,三是能夠直接或間接起到節能作用的化工材料將迎來發展機遇。
值得一提的是,煤炭行業一向帶有“高碳”標簽,但不少券商機構卻看好煤化工這一投資主線。萬聯證券建議關注煤化工這一投資主線。該機構分析師XX表示,傳統煤化工存在著產能過剩的問題,嚴重影響了節能減排目標的實現。為了控制傳統煤化工產能過剩,政府開始采用抑制手段。在碳中和政策的影響下,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傳統煤化工產業所消耗的煤炭總量都不會有太大的增長,甚至會出現下降的情況。因此,現代煤化工將成為煤炭行業的主要發展趨勢,其未來發展的前景十分可觀。他談到,現在煤化工有亮點突出的優勢,即“很大程度降低了污染物的排放”,以及“能夠提高資源的利用率”。
東方證券系列研報稱,煤頭工藝上天生的“缺陷”無法改變,但我們認為,煤化工龍頭企業有充足的應對措施。即使過去沒有“碳中和”的框架,龍頭企業實際上也在不斷地建立自己降耗減排的能力基礎和產業布局。而隨著達峰和中和的政策下壓,它們也能有充足的生存空間并且把發展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里。
據了解,我國現代煤化工的產能規模已經相當可觀。萬聯證券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已建成煤制油產能為921萬噸/年,煤制烯烴(包括甲醇制烯烴)產能為1582萬噸/年,煤制天然氣產能為51億立方米/年,煤制乙二醇產能為478萬噸/年,煤制甲醇產能為6236萬噸/年。按產能計,總的原料煤轉化量達1.8億噸/年(標準煤)。
多措并舉減排降碳 引領行業綠色發展
作為碳排放重點行業,化工行業可采取哪些路線,實現碳減排、碳中和呢?王玨表示,石油化學工業的碳減排和碳中和有很多值得關注的措施和方法。如,行業持續推進產業結構的深度調整,對碳減排會有很大的作用。在即將出臺的原材料工業規劃、石化化工行業指導意見、現代煤化工、煤炭深加工等相關規劃,都提出“十四五”期間將進一步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產業結構調整;再如,從原料端來減少碳源的攝入。化石能源在加工轉化的過程中,也有高碳和低碳的原料可選。石化行業可以多利用輕烴、液化氣等低碳原料生產烯烴及下游產品,也能實現源頭降碳。
此外,王玨還表示,在化石能源的加工轉化過程中,可以進一步提高電力驅動的比例;利用CCUS實現二氧化碳的固碳綜合利用;將化石能源的加工轉化與可再生能源制氫的深度結合等,都是行業值得關注的碳減排、碳中和手段。東海研究所高級分析師李婉瑩認為,對能化產業鏈來說,實現碳中和可以從兩個思路出發:一是從源頭降低原始排放;二是使用推廣碳捕獲并資源化利用。她表示,實現碳減排主要可以從上游及下游兩個角度進行布局。上游方面,我國將加大清潔能源替代的研發力度。盡管短期而言,新能源完全替代石化能源仍存在較大難度;但長期來看,包括光伏,風能在內的清潔能源將逐步替代部分化石能源,促進實現減排的最終目標。下游方面,碳中和總目標要求可以精化,細化到每一個環節。首先,可以提高“可循環”資料的回收再利用,從而降低原料需求;其次,可進一步推動煉化一體化,做到資源利用最大化,響應國家碳減排的號召。
東方證券則建議,東部煉廠宜配套輕烴裂解裝置,通過管道運輸氫氣,可實現區域內的氫氣循環,達到減碳目的。和其他制氫方式相比,輕烴裂解裝置產生的氫氣屬于藍氫,幾乎不產生碳排放,而且不考慮氫氣收益的情況下本身就有很好的投資回報。因此,配套輕烴裂解是未來大煉化補充氫氣、壓減成品油的最佳選項。
西部煤制烯烴企業則宜布局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國內煤制烯烴產能集中在西北部地區,很難像上述煉油企業一樣配套輕烴裂解來補充氫氣,但是西北地區地廣人稀、日照充足,非常適合布局光伏項目,以光伏發電電解水產氫與煤氣化配合也可以生產烯烴。在煤炭用量不變的情況下,以光伏發電補氫可以多生產約140%的聚烯烴產品。
記者了解到,目前已有不少石化企業在“碳中和”的道路上積極探索,并取得一定成效。如,中石油下屬多個油田,積極利用CCUS技術實現固碳:下屬吉林油田,二氧化碳驅油示范工程穩定運行12年,累計封存二氧化碳190余萬噸;下屬新疆油田、長慶油田已完成先導性試驗。部署的新疆CCUS中心還被列入OGCI全球五大CCUS中心之一。中國石化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戰略中則著重突出氫能產業。中國石化作為國內最大產氫企業,將新能源作為重要戰略新興業務進行謀劃和發展,加快推動氫源由灰氫向藍氫、綠氫轉變。中海油則宣布正式啟動碳中和規劃,將全面推動公司綠色低碳轉型。“十四五”時期,中國海油將以提升天然氣資源供給能力和加快發展新能源產業發展為重點,推動實現清潔低碳能源占比提升至60%以上。
此外,今年年初,包括“三桶油”、中國中化、中國化工、萬華化學、恒力集團在內的17家石化企業與化工園區還攜手石化聯合會,共同簽署了《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碳達峰與碳中和宣言》,承諾引領行業的綠色低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