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與企業家精神》一書開篇就詮釋了企業家的概念:創新是企業家的標志,企業家就是新事物的創造者。所以,“創新”以及“如何創新”貫穿了這本管理學經典著作。
作者德魯克將創新定義為“改變資源的產出”及“通過改變產品和服務,為客戶提供價值和滿意度”。他認為創新既包括我們時常所說的科技創新和技術變革等技術性創新,也包括那些低科技含量但同時具有社會性的創新。
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將創新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比如公認創新力最強的美國,早在上個世紀就提出了創新戰略。2015年10月,美國國家經濟委員會與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發布新版《美國國家創新新戰略》,提出支持美國創新生態系統的新政策。
中國也有自己的創新戰略,筆者認為,我國當前的創新戰略更多強調技術性創新,而不是社會性創新。這可以理解。在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下,世界各國已經從軍事威懾優勢的競爭轉向以經濟和科技實力為主的綜合國力競爭,因此科技創新能力成為國家實力角逐的關鍵。
從企業角度看,科技性創新同樣非常重要。中化是貿易企業起家,我們的轉型發展一定要有自己的道路,要堅持把中化的科學精神貫穿下去,真正有科學技術原發和突破性的創新,才是價值最高的創新。
不過,社會性創新同樣具有重要意義。德魯克在書中也通過數據對美國和歐洲的發展與科技創新情況進行關聯論證。根據就業統計數據,1965年到1985年期間,美國國內新增了4000多萬個工作崗位,其中高科技企業所提供的崗位不到600萬個。同期美國每年新成立的企業多達一萬家,但其中只有百分之一的企業與“高科技”有關。德魯克認為,從影響力上來看,幾乎沒有什么技術性創新能與報紙、保險、分期付款等社會性創新相比。這三大創新歷經人類社會幾百年的進程,歷經多輪科技變革,直至當今21世紀仍然存在,并且占有重要地位。
許多企業都想轉型為有科技研發能力的企業,因為科技創新型企業產品毛利率高、股東資金回報率高、股票市盈率高。這難度不小,因為科技企業變化快、風險高,一個技術進步沒能預見,公司就可能出問題。GE是一家極具創意和技術能力的公司,愛迪生的多項發明都誕生于此。它的基本工業產品如發動機、醫療儀器、能源設備都有很強的競爭力,較為遺憾的是此次沒有跟上數字經濟互聯網的大潮。
德魯克在本書最后,還提出了“企業家社會”的概念:在這個社會中,企業及企業家引領的創新將是一種平常、穩定和持續的活動。正如管理已經成為當代所有機構的特定器官,創新也應該成為我們的社會、經濟和組織維持生命活力的主要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