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進入中化,短時間內就會被迅速熏陶成“中化藍”——那些全身上下每個細胞都寫著中化企業文化的中化人
鄭淑娟
中化商務研究院
有一種說法是,企業文化就是員工在走廊里說的話。我平時沒特別注意大家在走廊里都說些什么話,但對中化企業文化之“迷人”確有一番體會。
所謂“迷人”,一是一旦進入中化,短時間內就會被迅速熏陶成“中化藍”——那些全身上下每個細胞都寫著中化企業文化的中化人;二是在外面跑業務,和形形色色的合作伙伴一起共事,“中化藍”永遠那么鮮明,很多客戶只要和我們合作一次,就會為“中化藍”折服,“你們中化人實在太有特點了!”
那么,到底什么是“中化藍”?我想用身邊人的例子來說一說。
前浪
在大家眼里,歐陽兮是一個儒雅溫和但不乏嚴厲、理性嚴謹又不失溫情的管理者。這幾年有幸跟隨歐總工作,近距離看到了他的魄力、毅力。
歐總最開始負責鐵道業務,這是商務公司基礎最雄厚的領域,伴隨高鐵擴張穩步發展。歐總毅然放下成熟的業務板塊,轉而籌備建設PPP咨詢中心。我們進入PPP業務的時機較晚,歐總帶領幾個人從零起步,沒有業績、沒有市場、沒有人手。但通過幾年的努力,我們迅速成長為市政環保領域PPP咨詢業務的領軍企業,連續多年被評為PPP咨詢公司前三甲。認準目標,堅定執著,歐總帶領團隊克服后發劣勢,白手起家,建立 了今天強大的咨詢隊伍和業務版圖。
還有一件事情,讓我印象極為深刻。在開標環節,由于標書密封不合格而直接被拒的案例在業內偶有發生。因此,各家投標人都盯著對手的標書,希望找到瑕疵,“不戰而屈人之兵”,我就親歷過這種場面。
當時,各家投標人眾口一詞,要求我們拒絕這個投標人的標書,阻止開標。現場有的拍照,有的錄像,“控辯”雙方大聲爭吵,幾近失控。我和項目經理都沒見過這陣仗,有點懵。
突然,一直坐在主席臺默不做聲的歐總大吼一聲:“全部投標人后退!”當時我就驚呆 了,雖然記不清歐總當時到底說了什么,只感覺他單薄的身板里有個小宇宙爆發,現場瞬間安靜下來。后來,在歐總的指揮下,這次開標順利完成。結束后,不少投標人和現場監督的政府官員都為歐總的掌控能力點贊。
我想,從歐總的身上可以看到戰略眼光、執著堅定、專業氣場,這是“中化藍”的應有之義。
中流砥柱
近半年來,我在公司研究院工作,有機會近距離接觸公司的“形象大使”韓凱儒院長。怎么形容他呢?這么說吧,他就是大家嘴里的那種“比你聰明,比你優秀,比你帥,卻依然比你努力百倍”的樣本。
研究院是韓總一手建立的,作為商務公司的創新平臺,承載著商務公司戰略轉型的重要任務。創新,談何容易。從2019年6月份兩個人的團隊開始起步,到今年4月研究院實體化,搬到新的辦公場所,發展到40多人,新公司已在知識產權管理、產業經濟咨詢、大數據、信息化、培訓等領域開展實體業務,創新主體、創新方式和創新文化正在研究院不斷完善。這背后的挑戰和壓力、付出的艱辛與汗水,無需多言。
前幾天,韓總召集我們開會討論經營預算。研究院剛剛組建,同事多是新人,還不太熟悉中化的預算管理體系,我入司多年,對預算壓力深有感觸,建議大家預算數字不要太樂觀。韓總先讓大家暢所欲言,但最后依然選擇 了高業績目標。他說,有壓力才能逼著自己更加努力。
能負重、敢擔當、馬不揚鞭自奮蹄,我想這亦是“中化藍”的應有之義。
后浪
對于咨詢公司來說,項目完成得漂亮與否,基本取決于項目經理的專業能力。說到專業,我腦子里就冒出90后劉桐君,他的專業能力讓我非常欽佩。
有一次,我和他一起參加項目評審會,評審委員包括工程、項目管理、財務、法律及環保5名行業專家,劉桐君是項目經理。開場白后,各位專家就我們的方案輪流提問。財務、稅務、股權結構、基金運作、土地政策等,不論什么問題,只要專家問得出,桐君都能對答如流。
會議結束后,財政局有個小伙子跑過來問他:“你是哪個大學畢業的?工作多久了?你怎么什么都懂?……”那眼神完全就是粉絲對“愛豆”的崇拜和仰慕。站在一旁的客戶自豪地說:“那當然,我們選的咨詢公司,肯定是最強的!”
劉桐君負責的天津項目難度大 、時間緊,本來1個月的工作量,客戶只給3天時間完成。而且,設計院迫于時間壓力提供的可研報告中有些數據不甚準確。在我看來,項目時間這么緊,只要沒有實質性影響,個別數據瑕疵不用糾結,應該速度優先。桐君不同意,“那怎么行,咨詢師也是終生責任制的,數據錯誤是要追責的”。于是,他一邊和設計院溝通核對數據,一邊沒日沒夜搭模型、做測算、寫方案。旁邊同事幽幽地說:像桐君那樣的高手,是無法容忍不完美的。最后,桐君順利完成任務。后來他告訴我,那3天他一共只吃 了3盒方便面,睡 了幾個小時 。
誰說90后隨意散漫、沒有責任感?在中化,他們追求卓越、信守承諾、使命必達,而這亦是“中化藍”的應有之義。
我想,企業文化終歸會體現在人的言行舉止上,正是有這么多可愛的中化人,“中化藍”才愈發顯現出迷人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