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行”與“服從” |
時間:2012-12-19 來源:方興地產 視力保護色: |
午餐時,與同事談到文化落地、決策執行問題。我所在的海南崖州灣項目為中化集團在港上市企業方興地產下屬企業的項目,公司今年年中成立,發展目標清晰,擁有較多稀缺資源及核心競爭優勢,能否達成使命,關鍵靠執行。那么,什么是執行?同事說,服從指令,一切聽指揮。僅此是否足夠?我認為:服從≠執行。 執行以達成目標為宗旨,而服從是以接受他人安排為基礎。執行文化的行為表現為自動、自發,無論領導是否關注、監督,執行者都是同一種處事態度,同一種工作面貌,同一種職業精神。服從者更多是被動地等待命令,可能還會隨著領導的關注度而變化,領導重視,就積極投入、全力以赴;領導不在或者不關注,就會束之高閣、敷衍塞責。在實際工作中,執行的具體表現為主動擔當,主動思考。當一個問題發生時,一個服從者的第一反應是立刻找領導推諉責任,而一個執行者不會首先去追責,而是思索產生問題的根源及如何規避。 因此,執行的重要標志是我們能否發揮主觀能動,積極推動目標達成。舉個例子,一名司機送領導去某地開會,會議10點開始,司機7點便早早去領導家樓下等候,但只限于被動等候,不做任何時間提示,結果領導下樓晚了,會議遲到。這是典型的“服從”而非“執行”,司機認為:自己7點就到,是領導下樓晚導致遲到,個人沒有責任。如果從執行的角度去看,司機會主動提醒領導幾點出發不會遲到,一切以能準時到達會場為目標。一位真正的執行者必定是一個有規劃、有計劃并且關注結果的人。 軍隊有個鐵律:軍令如山倒。換言之,執行力高于一切。目前管理先進的企業都十分重視并著力推動員工執行力的提升,關注每一個人在崗位上的指標達成。為提升執行力,各大企業基本上都建立了與之匹配的保障機制,如目標導向鼓勵競爭的績效管理體系,保障公平提供機遇的人才發展體系等。 事實上,這些機制和方法,早在幾千年前的中國就已存在。 最為典型的就是商鞅在秦國變法,為立信,他演出了一折“徙木戲”,而且秦國軍力實現突飛猛進變化也得益于商鞅設定的軍爵制:收回貴族所有的爵秩,取消特權,重新分配,只有在戰場上立下功勞,才能夠重配爵秩,列籍貴族;只要有軍功,無論貧賤都可以獲得貴族的爵秩。 今天我們看秦始皇兵馬俑,基本沒有頭盔,甚至鎧甲都不穿,不是說防護不利,而是為了在戰場中最靈活、最快速地擊敗敵人,獲取軍功。 有了重視目標達成的理念,有了自主、自發的意識和行為,有了良好的機制保障,就能促進堅定的執行。其中,意識和行為是個體的,機制是共有的。而機制共建、文化共創需要公司和我們每一個人積極付諸努力。 作者:廖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