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化舉辦“打造現代農業樣板 助力千萬畝噸糧田豐產”媒體開放日活動 |
時間:2025-04-30 來源:中國中化 視力保護色: |
4月22日至23日,中國中化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舉辦“打造現代農業樣板 助力千萬畝噸糧田豐產”2025年媒體開放日活動。公司辦公室邀請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經濟日報、科技日報、農民日報等近20家中央媒體和行業媒體的記者走近中國中化護航春播一線,感受“噸糧田”單產提升背后的科技力量。截至目前,此次活動已獲得國務院客戶端、央視《新聞聯播》、新華社、學習強國、央視網、農民日報、中國證券報等多家中央媒體報道。 4月22日至23日,在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春玉米播種正有序展開。田間地頭,帶有北斗導航的農機正在精準作業,滴灌帶如毛細血管般密布田野,智能灌溉系統精準調控水肥用量,繪就一幅科技感十足的春耕圖景。這是參加中國中化“打造現代農業樣板 助力千萬畝噸糧田豐產”2025年媒體開放日活動的記者們記錄下來的景象。 作為國家糧食主產區之一,內蒙古占全國耕地面積的8.97%,居全國第二位。當地農田集中連片、光熱資源充足,具備進一步挖掘單產提升潛力的廣闊空間。正是基于對區域價值和戰略意義的精準判斷,中化農業MAP早在2018年就布局內蒙古達拉特旗、土默特右旗等區域,在當地逐步系統引入節水灌溉、高產密植、智能農機、數字化管控等現代農業技術,著力打造高標準、規模化、綠色化的“噸糧田”樣板。? 玉米全生命期管理保單產提升 在內蒙古達拉特旗東南58公里的侯家營子村,萬畝玉米“噸糧田”試點春耕正全面展開。田間地頭,滴灌帶沿壟鋪設精準到位,智慧農機穿梭作業,一粒粒玉米種子正被精準送入土中,農藝師在遠程系統上實時監測、科學調控——一套集成化、智能化的農事作業體系正有序運行,為“噸糧田”建設積累可驗證、可評價的一線實踐經驗。 侯家營子村地處黃河“幾字彎”地帶,年均降水量不足340毫米。灌溉節水,是這里農業生產繞不開的“底線”。立足內蒙古水資源利用現狀,中化農業MAP侯家營子示范農場在“種得準、管得精”上下足功夫,大力提升節水效能。 自2022年起,中化農業MAP便在達拉特旗探索推廣玉米單產提升全程技術服務方案,并逐步形成“土壤檢測、選種播種、精準灌溉、高效水肥、綜合機收、數字化管理”的玉米種植全生命周期服務模式。侯家營子農場率先引進國際先進滴灌系統,結合中化農業MAP創建的玉米灌溉智能決策模型,在北方規模化農田中率先實現小流量精準灌溉,被農戶形容為埋在地里的“毛細血管”,能定時定量將水肥送到作物根部。 此外,利用“MAP智農”軟件,MAP農藝師制定精準管理方案,在播前繪制“養分地圖”,為每塊田定制施肥方案;在播后設置“滴水出苗”,確保苗齊苗壯。進入拔節期后,管理團隊結合土壤墑情、作物苗情和天氣變化,動態調整水肥補給節奏;生長關鍵階段,團隊還會疊加“一噴多促”精準調控技術,精準補充微量元素和調節劑,為玉米穩產增產提供充足養分支撐。 “一畝地澆多少水,施多少肥,不是憑經驗拍腦袋,而是靠數據說話。”中化農業MAP農藝師陳玉亮打開線上智慧農業平臺介紹。平臺基于多年服務農戶積累的種植數據模型,結合土壤墑情、天氣變化、苗情動態等信息,能夠給出每塊田該澆多少水、何時澆、怎么管的精準建議。“以往澆一畝地得三四百立方水,現在用兩百多就夠了。”中化農業MAP鄂爾多斯區域經理張帥介紹說,2024年高產示范農場玉米的畝產量達到1016公斤,比周邊農戶平均高出20%左右。同時,每畝用水量僅為238立方米,節水160立方米左右,在增產的同時節約了珍貴的水資源。 系統集成打造“噸糧田”樣板 作為“噸糧田”技術路徑落地的先行試點,侯家營子高標準農田高產創建項目由地方政府與中化農業MAP聯合推進,通過集精準灌溉技術、精細播種全苗無空稈技術,四個關鍵時期精準水肥管理保行保粒技術,一噴多促增重技術,玉米品種選擇與籽粒直收技術、智慧農業決策等關鍵技術,初步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有效技術體系。 在機制創新上,中化農業MAP推動構建“政府+企業+合作社+農戶”聯結機制,引導農戶以土地入股合作社,統一品種、耕種、管理與銷售,既破解了“誰來種地、怎么種地”的現實難題,也實現了“小田變大田”,推動農業規模化、組織化、標準化發展。這一機制既整合了土地資源,又激發了農戶積極性,為“噸糧田”高效落地提供了堅實支撐。 達拉特旗“噸糧田”項目的啟動,旨在破解農業發展瓶頸,實現節水與高產的雙重目標。達拉特旗副旗長阿木爾布拉格表示:“選擇與中化農業MAP合作,正是看中其在農業技術集成和社會化服務方面的突出優勢。中化農業MAP的農場運營結合智慧農業系統,運營效率高,一萬畝農場只要2個人即可運營,大大提升了種植效率。” 在此次春播作業現場,農機農藝也實現深度融合,讓高產的基礎從一粒種子的精準落地開始。田間,搭載北斗導航系統的播種機緩緩駛過,將株距誤差控制在0.5厘米以內,播深誤差不超0.3厘米,播種、滴灌帶鋪設同步完成。據中化農業MAP農場經理馬海波介紹,團隊還特別對種子進行了精選分級和二次包衣,提升種子抗逆性、促進出苗。 阿木爾布拉格指出,“噸糧田”試點對于達旗農業提質增效意義重大,不僅大幅提升了糧食單產,更推動了地方農業從傳統向現代化轉型。未來,達拉特旗計劃以點帶面,逐步擴大噸糧田打造范圍,將成功經驗推廣至全旗。 繪就鄉村振興新“豐”景 “噸糧田”建設不僅提升了玉米單產,更推動了基層農業組織方式和農民參與方式的深刻變化。從脫貧攻堅的重點村,到如今技術和組織“雙輪驅動”的示范片區,侯家營子的變化寫在了農田里,也寫在了老百姓的賬本上。 2024年,中化農業MAP在侯家營子種植示范田,村民付來忠的地就在示范田中,他粗略算了一筆賬:自家土地每年每畝有穩定收益約1400元,自己騰出手來在農場打工,每月還能拿六千多元工資,“不光掙錢比以前多了,人也輕松了,還能跟著MAP專家學技術。” 隨著侯家營子“噸糧田”項目的示范效應不斷擴散,其亮眼的農業增產數據與創新實踐成果,成為政府推進農田改造的有力支撐。這讓政府對通過基礎農田改造提升單產充滿信心。2025年,內蒙古錨定打造千萬畝“噸糧田”的目標,全力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七份子村村民陳杰便是積極響應政策的種植大戶之一,他感慨道:“以前我們合作社種植1000多畝地,產量遇到瓶頸上不去。如今,達拉特旗政府高標準改造農田,又有侯家營子的成功范例在前,我們合作社種植增加到3000畝,從灌溉系統改造,到種植過程都引入中化農業MAP的全程技術服務,現在就盼著秋收時節能有個好收成。” 內蒙古自治區農牧廳副廳長趙永祥在出席此次媒體開放日活動時表示:“內蒙古自治區將以點帶面,推動侯家營子的經驗在全區落地生根,通過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強化科技賦能,持續提升農業綜合競爭力,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注入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讓更多農民共享農業現代化發展成果。” 未來,中化農業MAP將以主產區為重點,加快打造以高標準農田為基礎、以集成技術為核心、以專業化服務為支撐的現代農業發展體系,推動畝產提升、農民增收,為探索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的實現路徑提供更多實踐樣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