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化集團培育國企旗艦文化 |
時間:2004-07-08 來源:光明日報 視力保護色: |
當你漫步在京城西長安街上,你會被一幢懸掛著藍色燒瓶徽標的大廈所吸引,它就是以“SINOCHEM中化”品牌享譽國內外化工領域的中國中化集團公司總部。日前,我們來到這里采訪,被他們濃厚的企業文化氛圍所感染。作為最早進入世界500強之一的國有大型骨干企業,中化集團公司以提升企業價值為導向,以追求高業績的理念為核心,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化特色的企業文化, 使企業保持了旺盛的生機與活力。該公司連續14年被評為世界500強企業,在國內企業排名中名列前茅。 中化集團公司成立于1950年,是新中國第一家專業外貿公司。改革開放以后, 舊體制下形成的“等、靠、要”和不思進取的觀念嚴重禁錮著員工的思想,制約著公司的發展,致使公司1998年發生了嚴重的支付危機。這一沉痛的教訓使公司深刻認識到,企業之間的競爭已不僅是資源和人才的競爭,而且已發展到文化的競爭。只有不斷提升企業價值,培育不斷追求高業績的企業精神,才能凝聚全體員工的智慧和力量,促進企業持續、快速和健康發展。于是, 公司提出了“做人,誠信、合作、善于學習;做事,認真、創新、追求卓越”的行為準則。經過幾年的努力,這些企業價值理念成為每一個中化人自覺遵循的行為規范和不斷開拓創新的力量源泉。 從1998年開始,該公司率先對勞動用工、干部使用、薪酬分配三項制度進行了改革,真正體現了“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不拘一格選人才”的良性用人機制。在此基礎上,還實施了績效管理體系,將每位員工的工作與公司戰略推進有效聯系,使追求“高績效”成為員工的自覺行為。北方交大2001屆畢業生馬躍,分配到化肥中心后,因業績突出,年僅25歲就被任命為某大區營銷公司總經理。37歲就擔任中化遠東租賃公司總經理的孔繁星,上任不到一年,就把一個瀕臨破產的企業變成中國租賃業的知名品牌,創造了“當年組建、當年贏利”的奇跡。2003年,中化員工實現人均銷售收入1300萬元,平均每人創造凈利潤達十多萬元。 隨著改革的深入,中化公司把培育學習型企業作為提高核心競爭力的系統工程來抓。公司領導率先垂范,認真學習政治、經濟、科技和現代管理知識,學習國內外先進企業的管理經驗,做到“學習工作化,工作學習化”。通過建立科學、規范的內部管控體系,實現了由粗放型管理向科學型、效益型、文化型管理的轉變,使公司逐步實現了信息流、資金流和物流一體化的創新經營模式,成功地闖過了制約國有企業改革與發展的一系列關鍵環節,走在了國有企業改革的前列。公司一切從尊重人、關心人、發展人的角度出發,通過體貼入微的關懷和物質精神的激勵,使員工的個人價值與企業價值有機地融為一體,增強了員工的歸屬感和自豪感。黨組書記、總裁劉德樹經常深入基層一線調研,親自與有思想問題的員工談心,并幫助解決實際問題。開通了電腦網絡總裁熱線,實行了領導班子成員接待日制度……正是從這些點滴細微的小事中,讓每個員工感受到該公司是一支所向披靡的軍隊,是一所追求進步的學校,是一個溫暖和睦的家庭,每個員工都可以在這里找到實現理想、展現價值的舞臺,從而激發了每個員工高度的敬業精神、強烈的責任意識和無私的奉獻精神。近年來,先后有98名來自GE、IBM、INTEL、惠普、西門子、花旗銀行等世界知名企業的管理人才,情愿放棄比中化公司高得多的物質待遇加盟到中化,他們所看重的正是中化的事業和中化的企業文化氛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