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化公司:探尋市場化轉型之路 |
時間:2007-05-25 來源: 視力保護色: |
本報記者 薛志偉 中化集團公司前身為我國第一家外貿公司,也曾是我國進出口規模最大的專業外貿公司,創造了輝煌的業績。早在1989年,中化公司就進入了世界500強。上世紀90年代末,隨著外部經營環境的變化,中化公司傳統外貿代理經營模式的基礎發生了變化,企業經營遇到了巨大的困難。 1998年以來,通過全面系統的轉型和再造,中化公司成為國家四大石油公司之一、國內最大的化肥產供銷一體化企業,繼續保持了在全球500強的地位,16次入圍。2006年實現銷售收入1842億元,實現利潤總額43.76億元,居中央商貿企業首位,排名我國石油和化工行業銷售收入第3位和綜合效益百強企業第4位。 回顧發展歷程,總裁劉德樹說,是市場的壓力將中化公司推向了幾近破產的邊緣,也是市場的動力使中化公司再創奇跡。更重要的是,中化人經歷了市場的洗禮,走出了一條積極創新、主動參與競爭的轉型之路。 盤活存量 化解生存危機 劉德樹坦言,1998年的中化公司,企業經營目標模糊、漠視股東權益;缺乏科學的高層決策機制;內部管理缺乏有效的審批程序、監控程序和糾錯程序;組織功能軟弱、無序,操作與監控重疊,崗位權責不對等,控制失效。其結果是大量的資產被挪用、占壓和流失,亂放賬、亂投資、亂擔保現象普遍存在。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使中化公司長期累積的矛盾充分暴露出來,外資銀行全面收縮對中化公司的信用支持,公司出現了嚴重的償付困難,高峰時期中化海內外違約外債金額多達2.68億美元。 為了擺脫危機,中化公司新的領導班子團結帶領全體員工對危機產生的根源進行了反思,認識到危機產生的根源在于企業內部兩方面的深層次原因:一是企業經營模式未能因時而變,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缺乏有效抵御風險的能力;二是企業內部沒有建立科學的管控機制,管理體系存在嚴重的制度性缺陷。總體上說,支付危機的背后實質是違背市場條件下企業發展的科學規律、長期粗放經營管理積累起來的全面危機。他們認為只有堅定不移地實施全方位市場化轉型,才是公司走出困難、再創輝煌的惟一出路。 業務攤子大、管理層次多曾是很多國有企業存在的普遍問題。中化公司也不例外,曾在很多不相關領域大量鋪攤設點,最多時擁有各級境內外機構近600家,管理層級最多的達到6級。許多機構不僅不創造價值,反而由于管理失控給公司造成了很大損失。對這一現象,中化公司以戰略價值和財務價值為依歸,首先進行了大規模撤并重組經營機構,退出大量的非主營業務領域,關、并、轉無價值的下屬企業400余家。保留下來的全資機構取消或淡化獨立法人地位,控股和參股企業則按照現代企業制度規范治理結構。 同時,針對歷史上粗放經營管理留下的大量不良資產,中化公司專門成立資產管理部,集中清理逾期應收賬款和不良投資項目。對尚有價值的不良資產,通過出租、出售等方式深入挖掘資產內在價值;對大型投資項目,則通過資產重組進行盤活,到2003年基本解決了歷史遺留的不良資產問題。 創新戰略 做強做大主業 在甩掉歷史包袱、收縮經營戰線之后,中化公司開始規劃新的發展戰略和經營模式。針對歷史上產業定位模糊、經營資源分散、業務形態單一、盈利能力脆弱等問題,1999年以來,中化公司堅定不移地推進以“一種能力、兩個延伸、三大支柱”為主要內容的市場化戰略。 “一種能力”是指面向市場的核心競爭能力,集中體現為擁有在市場條件下資源的獲取及運作能力,成為全球資源和市場的組織者;“兩個延伸”是指圍繞主營業務進行上下游和國內外延伸,形成資源控制、技術研發、營銷及金融服務相互支撐的經營格局;“三大支柱”是指借助研發、金融及營銷服務的支持,建立石油、化肥和化工三大核心業務較為完整的產業價值鏈,形成有限相關多元化、協同發展的產業布局。在這一戰略指導下,公司集中資源發展主業,改造主營業務傳統的經營模式,逐步從貿易代理型向營銷服務型,進而向產業服務型轉型。 從1999年開始,中化公司引入并大力倡導“服務創造價值”的經營理念,充分參與市場競爭,以增值服務為客戶創造價值,以客戶滿意為公司創造價值,突出市場開發和客戶服務的重要性,引導下屬企業向產業鏈上下游延伸滲透,在最有價值的環節上強化競爭地位,以流通領域增值服務取代單一的進出口貿易,建立穩定的供應商聯盟和終端客戶群,有效地促進了經營模式的持續創新。 同時,中化公司集中經營資源,對石油、化肥、化工三大核心業務大力向產業鏈上下游延伸,扶持金融、物流等與核心業務發展密切相關的業務,強化公司主業的競爭力。2000年至2006年,公司圍繞主營業務進行戰略性投資約162億元,初步建立了石油、化肥、化工三大主業的發展格局,為主業的進一步做強做大打下了基礎。
中化化肥作為中國農資行業海外上市第一股和公司化肥業務的旗艦企業,目前市值已經達300億港元,下屬1400余家營銷網絡覆蓋全國80%以上耕地,為農民提供各種科學施肥的服務。公司從無到有,成功進入國內外油氣勘探開發領域,原油進口及轉口數量近4000萬噸,石化倉儲總容量達到380萬立方米,泉州煉廠等一批重大項目正在實施。公司在氟化工、橡膠、化工物流、醫藥、農藥等細分領域占有重要的市場份額,近期又重組了中央企業沈陽化工研究院,為精細化工領域的可持續發展注入了強大的活力。
目前,公司石油、化肥、化工三大核心業務已經擺脫了以進出口代理為主的傳統經營模式,形成了集資源、研發、生產、物流和營銷于一體的產業價值鏈,正在向營銷服務型進而向產業服務型轉型,市場地位和競爭優勢明顯增強,在國家經濟發展中發揮著“主力軍”作用。 強化管理 再造內控體制
劉德樹認為,甩掉了包袱讓企業得以輕裝上陣,明確了發展戰略讓每一個中化人找到了努力的方向,而貫穿始終的是公司管理制度的重建。
一方面,市場化的業務需要市場化的經營管理機制。中化公司較早地實行了全員勞動合同制,推動員工隊伍流動與優化;率先在國有企業內取消行政級別,關鍵崗位人員競爭擇優上崗,能上能下;逐步實施激勵報酬制度改革,對經營者的考核和激勵均與市場接軌、與業績掛鉤;完善員工職業生涯發展體系,專門成立企業大學(中化管理學院),促進員工價值與企業價值共同提升。 另一方面,市場化的業務需要不斷提高駕馭市場風險的管控能力。中化公司建立了以“戰略規劃—經營計劃及預算—績效評價—人力資源”為主要內容、環環相扣的基本管理流程和運行機制,并在實踐中不斷地優化。以風險管理為核心建立了前、中、后臺相互獨立、相互制約的內控機制,又將風險管理工作從單純的信用風險向庫存風險、市場風險延伸,從單純的貿易風險向戰略風險、投資風險延伸,進一步完善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實行財務集中管理,實現了境內外子公司資金的集中運作;建立獨立的三級內部審計體系,并將審計重點從財務會計延伸到經營管理領域;引入平衡記分卡的基本思想,建立了一整套量化的績效評價體系,通過每季度的績效評價實現對下屬企業經營發展的過程控制;運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加強信息化建設,實施企業資源計劃,實現對業務運營的實時監控和全過程跟蹤。 經過持續不斷的管理變革,歷史上嚴重的亂投資、亂擔保、亂放賬現象已完全杜絕,企業管理狀況有了質的改善,經營質量和資產質量明顯提升。國務院國資委2003年評價中化公司內控體系“總體上處于行業優秀水平”。 1998年以來,再造新中化的種種努力終于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公司立足市場的競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大大增強,企業內涵和價值發生了根本的改變。1999年至2006年,中化公司利潤總額增長6.5倍,年均增長率30.8%;銷售收入增長2.1倍,年均增長率10.97%,8年累計向國家上繳稅額295億元。截至2006年底,中化公司總資產達到695億元,凈資產達到263億元,在夯實基礎、提升質量的基礎上,分別比1998年增長69%和210%。
進一步增強推進國企改革的信心和決心 本報評論員 從今天起,本報將連續刊發介紹中化集團公司、中國核工業集團、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等10家國有企業改革與發展經驗的典型報道。 近年來,這些企業在推進現代企業制度建設、堅持走自主創新發展道路、實施“走出去”戰略、創新商業模式、轉變增長方式、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企業、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等方面鍥而不舍,積極努力,取得了豐富的經驗和卓著的成效。他們樹立了國有企業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的嶄新形象,也在實踐中進一步增強了繼續推進國企改革的信心和決心。 當前,國有企業面臨新的環境和任務,面臨新的挑戰和機遇,只有敏銳地把握國內外經濟發展趨勢,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拓展發展空間,才能盡快形成國有企業的新優勢。我們高興地看到,中化集團公司等國有企業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化改革,強化管理,加快調整,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轉變增長方式,不但促進了企業核心競爭力、抗風險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提升,而且使國有經濟影響力、帶動力和控制力進一步增強。他們的做法和經驗,值得更多的國有企業學習和借鑒。 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今后幾年,國有企業要努力實現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調整布局結構和增強核心競爭力的目標,要不斷強化企業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樹立現代經營理念,切實承擔起社會責任。這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對搞好經濟工作、實現科學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為此,必須進一步加快國有企業改革重組步伐,轉換經營機制,推進內部三項制度改革,真正建立起經營者能上能下、人員能進能出、收入能增能減的市場化機制;必須立足主業謀發展,做強做大主營業務,優化企業內部資源,不斷增強企業競爭能力;必須加強企業管理,夯實發展基礎,建立和完善企業技術創新機構,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推進企業可持續發展;必須加強社會責任意識,通過技術創新、結構調整、科學管理、挖潛改造等措施,不斷提升安全生產、環境保護和節能降耗水平,做依法經營和誠實守信的表率,做保護環境和節約資源的表率,做創建和諧企業的表率,努力成為國家的經濟棟梁和廣大企業的榜樣。 我們相信,隨著信心的增強、認識的深化、機制的完善,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的道路將會越走越寬,國有企業一定能對推動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