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國家種業創新體系 實現育繁推一體化格局 |
時間:2012-02-17 來源:科技日報 視力保護色: |
為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突出科技創新引領種業發展,一批來自全國各地的育種專家建議,構建國家種業科技創新體系,從而創新種業發展機制,實現種業“育種、擴繁、推廣”一體化健康發展新格局。 在2月11日海口召開的第二屆中國博鰲農業(種業)科技創新論壇上,與會專家認為,構建國家種業科技創新體系,需要更好地發揮國家科研機構、大專院校、種子企業的協同創新作用,加大科技投入,強化基礎性公益性種業研究和商業化育種技術,以此提升種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 中國農科院院長李家洋對此進一步解釋,構建由政府引導,由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種子企業構成的種業科技創新組織體系,要建立由種質創新、良種繁育、種子繁育、技術推廣構成的種業全產業鏈科技支撐體系,以及健全由種子生產、種子加工、種子服務組成的種業保障服務體系。 李家洋說,充分發揮農業科研院所等在種業科技中的基礎性、公益性支撐和引領作用,需要強化種業科技創新支撐能力建設,重點開展農業生物資源收集保護與鑒定利用、重要基因發掘與功能解析、生物育種理論等研究。 他特別強調,在國家種業科技創新體系中,要重點建設一批國家和區域性生物育種科學中心、重點實驗室等平臺;建設一批國家和區域性育種試驗站、種質資源鑒定圃等;建設一批國家和區域性良種生產、加工和繁育基地,良種良法集成與標準化示范基地等,從而快速提升我國種業科技條件基礎支撐和保障能力。 為保證種業創新持續,李家洋提出重點培養一批種業領軍人才、骨干人才和科研輔助人才,“要不斷完善協同創新機制,強化團隊的激勵機制”。 來自中國農業大學的李寧院士提出“引種為輔,育種為主”的種業繁育思路。“只有以全球的動物遺傳資源為基礎,以提高良種生產能力和質量水平、增強市場競爭力為發展目標,才能建立適合我國養殖生產實際的動物良種繁育體系,從而育成具有中國特色和國際競爭能力的動物品種。”為此,李寧建議,啟動以育種技術創新為目標的“國家動物育種工程技術創新計劃”和以完善國家新品種繁育為目標的“國家動物新品種繁育體系建設計劃”。 北京市科委主任閆傲霜和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郭社榮共同建議,發揮“一城兩區百園”的聯動機制,開展楊凌區與北京國家現代農業科技城及濱州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區之間的合作,構成種業成果轉化共享平臺,形成科研、產業、市場的緊密協作機制,將“一城兩區”的技術資源成果資源的100個園區廣泛輻射,促進種業科研成果的推廣和示范。 郭社榮說,建立“育種、擴繁、推廣”三位一體的現代種子產業體系,是通過在楊凌搭建的科技創新平臺,強化育種職能,通過在海南、新疆、甘肅等省區建立的制種基地,通過在干旱半干旱地區建立的160多個新品種示范推廣基地,建立新品種示范推廣體系,鼓勵一體化龍頭企業在旱區開展推廣。 中國林科院院長張守攻博士“種業創新中要堅持產學研相結合”的建議,得到與會專家的認同。他提出,整合林木花卉育種資源,支持研究院所、高校與林木花卉種子企業建立互惠、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種業技術創新聯盟。發揮企業界在商業化育種、成果轉化與應用中的主導地位作用,逐步形成以市場為導向,資本為紐帶的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新模式。對林木花卉品種的選引育繁,自主知識產權品牌創建給予政策扶持,對實力強的種業企業重點扶持,鼓勵種業企業兼并重組,促進種業資源整合,培育一批龍頭企業參與國際競爭。 安徽省農科院院長楊劍波建議,加大對育種上游的基礎性公益性研究的支持力度,使企業商業化育種在材料、方法、技術和相關服務上得到源頭性保障,從而實現育種的重大突破和水平的大幅提升。 中國種子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偉對重點支持龍頭企業建設商業化育種體系的詮釋是:“育種目標以農業生產的實際推廣和市場應用為唯一標準;研發專注于應用型技術創新和品種培育,與科研教學單位的基礎性研究相區別;管理方式區別于課題組管理方式;采用企業運營機制,實現資源集約化、育種規模化、研發工廠化、流程標準化與激勵市場化。” 作者:范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