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整中崛起 轉型中騰飛 |
時間:2012-02-27 來源:經濟日報 視力保護色: |
在北京市豐臺區馬家堡東路的一個家電賣場里,第二次給新房裝修添置家電的彭金蘭眉開眼笑:“上次裝修是5年前。我這次買家電,才知道以前買的家電都是5級能效的,不節能。這次買的都是一級能效的,更節能環保。” 彭金蘭的感受正是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帶來的一個變化。無論是家電業乃至整個工業產業的節能降耗,還是層出不窮并帶來更佳節能效果的創新技術,都是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方面。 淘汰落后、技術改造、節能減排、自主創新、兼并重組……2011年,在“十二五”開局之年,這些關鍵詞構成了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宏偉開篇。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表示:“我國工業發展的著力點已不在于追求更高的增速,而在于下更大功夫優化產業結構,著力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增強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加快推動發展模式向內涵集約、質量效益型轉變。” 傳統產業因為技術改造而煥發生機。 在日前舉行的首屆國際校車展覽會上,北京工業大學自動化系的大四學生張海鐳看得眼花繚亂,“我看到宇通校車安裝了一種管理系統,可以對校車的行程和位置進行監控,還能上傳學生的上下車時間、學號等,這就是所說的車聯網吧。”正如張海鐳所言,我國傳統汽車工業正在信息化等先進技術的引領下改頭換面。 據苗圩介紹,2011年,我國共安排重點產業振興和技術改造專項資金135億元,帶動投資2791億元,加大了對節能與新能源汽車、裝備工業核心基礎能力、工業節能減排的支持力度,進一步關注工業中小企業技術改造等;充分發揮了技術改造投資省、周期短、效益好、污染少、消耗低的優勢,通過增量投入帶動存量調整,優化工業投資結構,推動工業整體素質躍上新臺階。 新興產業因為大力培育而生機勃勃。 在湖南紅太陽光電科技有限公司的一個車間里,經過清洗制絨、擴散制結、刻蝕等工藝,一塊塊深藍色的光伏電池被生產出來。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總經理熊群力介紹說,“這是集團下屬專攻光伏產品的公司。2006年,集團的新能源產業產值還幾乎為零,2011年已接近55億元。” 2011年,以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術等為代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據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成員、總工程師朱宏任介紹,在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方面,2011年共實施了智能制造裝備、新型顯示、云計算等重大產業創新發展和應用示范工程,認定首批55家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發布產業關鍵共性技術發展指南,5個新能源汽車推廣使用示范城市試點工作全面展開,一批重大科技專項實施成效明顯。據統計,2011年全年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6.5%,比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快2.6個百分點。 節能減排因為優勝劣汰而頻添綠色。 在廣州珠江啤酒集團的辦公樓里,洗手間的自來水泛著一股淡淡的啤酒花味。“我們實施了冷卻水回收、中水回用工程,將污水回收深度處理后供給車間沖洗地板、設備冷卻等,每年可以回用近60萬噸水。”珠江啤酒集團董事長方貴權所介紹的回收利用,不過是節能減排眾多手段中的一種。 優的項目要上。2011年,我國共安排8.3億元支持清潔生產和企業能源管控中心建設,開展了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企業創建試點,加強了節能減排技術推廣應用;制訂了輪胎翻新、廢舊鉛酸蓄電池等綜合利用行業準入條件;重型商用車油耗管理順利推進。 劣的項目要下。2011年,18個工業行業淘汰落后產能工作進展良好,公告的2255家企業落后生產線已基本關停。 正是在這樣的加減法下,工業節能減排在艱難中扎實推進,朝著綠色低碳轉型。據統計,2011年前三季度,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2.56%,40項重點產品(工序)單位能耗指標實現同比下降。 自主創新因為趕超國際而令人振奮。 在中化藍天太倉產業園,有一座高高聳立的金黃色生產裝置,該裝置伸出的一條條管道,把無色無味的制冷劑打包裝罐運走,廣泛應用于中央空調、汽車、冰箱等產品中。這項產品背后的高活性長效氟化催化劑及其制造方法填補了國內空白,而且打破了發達國家的技術壟斷。“我們目前正積極研制防止對臭氧層破壞、溫室效應潛能值低的新一代產品,預計3年后進入市場。”中化藍天總工程師任建綱告訴記者。 春江水暖鴨先知。在產業結構調整的大潮中,企業的感知和行動總是更早。2011年,相比之前的盲目擴大產能,許多企業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技術研發和投入上。苗圩表示,我國將引導工業企業加大創新投入,到2015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內部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達到1%,重點骨干企業達到3%以上。 2012年,結構調整的關鍵詞仍將繼續。據朱宏任介紹,2012年將繼續引導企業加強技術改造,進一步淘汰落后產能;繼續推進重點行業、跨地區企業兼并重組,加強質量品牌建設,推進產業轉移和產業集聚,做好稀土行業專項整治和行業管理工作,抓好汽車、鋼鐵、水泥等產業政策修訂和實施等工作;積極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推進工業節能減排,改善中小企業發展環境,加快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發展等。 在各種合力的推動下,我國工業結構將向著內涵發展、創新驅動、綠色低碳、智能制造和服務化發展轉型,并最終實現由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的騰飛。 作者:黃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