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逐步成為商業化育種主體(節選) |
時間:2013-12-23 來源:農民日報 視力保護色: |
企業強,則種業強,國務院八號文件明確了以企業作為商業化育種主體的方向,極大地解放了種業的生產力。兩年來,企業的發展出現了可喜的變化。自主研發能力增強、兼并重組步伐加快,市場集中度逐步提升,特別是一批農業部頒證的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正逐步成長為建設種業強國的“主力軍”。種子企業迎來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內生動力轉化為強大的創新力,一批育繁推一體化企業脫穎而出,現代種業發展初具雛形。——編者 創新能力有飛躍 政策提振發展信心 國家積極出臺政策、劃撥專項支持引導企業進行科研創新。農業部推動中國農業科學院和北京德農等8家骨干企業合作成立中玉科企聯合種業技術公司,探索商業化育種新機制,同時推進雜交玉米和雜交水稻分子育種平臺建設;國家發改委投資近3.4億元支持企業進行生物育種能力建設;科技部將主要農作物商業化育種列入2012年備選專項;財政部支持中國種子集團有限公司建設中國種子生命科學技術中心,并會同國家稅務總局共同出臺政策免征育繁推一體化企業所得稅以加強企業研發力度;教育部國家留學基金委員會支持種業企業科研人員出國留學培訓;各地方政府也紛紛采取措施支持種業企業加強科研創新。 在政策不斷激勵下,企業逐步加強科研創新能力投資建設,全國種業前十強企業科研投入比由2010年的3.8%提高至2012年的6.1%。 讓科研生長在企業里 在種業新政的激勵下,一些實力較為雄厚的種子企業已經開始了自身研發體系的建設步伐,建立自己的科研機構和隊伍,構建研發平臺。原有的傳統的、個性化的育種,正逐漸轉變成現代化的、以基因組信息為依據、以生物技術為手段、具有高度預見性的科學育種。 在科技資源整合方面,隆平高科實現了內部研發平臺整合升級。2013年,該公司注資1億元,整合原有的基因公司、生物技術實驗室、亞華種業科學院等科研資源,設立湖南隆平高科種業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集中力量專職進行雜交水稻等農作物新品種的選育。 在中種集團武漢光谷科技中心分子育種實驗室,基因組育種部總監周發松博士介紹,研發中心已經初步建立了SNP芯片檢測平臺及全基因組選擇育種體系,創制了全球第一張水稻全基因組育種芯片。通過分子育種技術,公司已經實現育種過程的科學控制,即根據育種設計選擇目標基因進行組合,創造理想基因型。“想要什么品種,我們就能找到現有的基因,這對于縮短品種育種年限,提高育種效率將大有幫助。”周發松說。 借力實現資源共享 一些企業開始探索科企合作、企企合作的道路,暢通科技成果向企業轉化渠道。2012年3月,8家玉米種子骨干企業攜手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所共同組建起中農華玉種業聯合創新有限公司。作為8家企業之一的河南金博士種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閆永生說,“8+1”的科企合作模式讓企業和科研單位的合作更為緊密,企業所有品種都是公開的,并全程參與育種過程,大大加快了良種推廣速度。 江蘇大華種業聯合大北農生物技術中心、國家玉米改良中心、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玉米中心等單位組建了農作物生物育種工程實驗室,對DH育種、分子標記輔助選擇育種、工程化育種、轉基因育種等生物育種關鍵技術進行研發、系統集成與驗證。 隆平高科與11家主要水稻種業公司共建國家級雜交水稻生物技術平臺,以資源整合的方式建成國際一流的分子技術平臺,為種業企業育種提供強大的生物技術支撐。 科研實力的增強,給企業發展帶來了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近幾年來,國家審定品種中,企業自育品種186個,占國審品種22%,尤其是雜交玉米、雜交水稻種子企業自育品種增長較快,玉米由45%提高到60%,水稻由30%提高到38%,分別比三年前提高10個和8個百分點。 信用明星企業樹榜樣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促進種子企業做大做強,規范中國種業信用骨干企業的認定管理,中國種子協會開展了“2013年中國種業信用骨干企業”認定工作。經企業申報、省級初審、指標評分、媒體公示,共認定56家企業,其中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10家企業獲得“中國種業信用明星企業”榮譽稱號。這些企業都是農業部頒發許可證的注冊資金1億元以上的“育繁推一體化”企業或中國種業行業信用評價AAA級信用企業,在凈資產收益率、種子銷售額、利潤總額、自育品種、科研投入、基地建設六個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績。 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發投入每年不低于銷售收入的5%,并逐年增加,2012年,種業研發投入超過8800萬元,占種業銷售收入的6.5%。2006年~2012年,隆平高科共選育出118個水稻品種通過省級以上審定,14個玉米品種通過審定,雜交水稻育種水平處于國內種業公司領先地位。主打品種“Y兩優1號”、“深兩優5814”、“C兩優608”均進入全國雜交水稻品種年推廣面積前十大之列。 山東登海種業股份有限公司:率先發現緊湊型雜交玉米的高產潛力,并堅持高產攻關使玉米產量從500公斤/畝提高到1500公斤/畝,創出7個中國夏玉米高產紀錄、2個世界夏玉米高產紀錄。登海種業成立了雜交玉米研究院,在全國設立了32處研發中心、試驗站,在海南建立了4處穩定的育種基地。該公司將科研育種這一核心競爭優勢轉化成為強大的產業實力,自身投入的科研經費已累計達3.7億元。 北大荒墾豐種業股份有限公司:德美亞系列玉米新品種改變了黑龍江省第四、五積溫帶高寒地區玉米種植產量低的現狀,成為黑龍江省、內蒙古自治區等玉米種植區域最受歡迎的品種之一。實施首席育種家制度,以首席育種家為核心,打造不同專業分工的團隊化育種組織體系;建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育種新機制,實現育種規模化、專業化,信息化,集約化;年投入研發經費占銷售額的8%以上。 中國種子集團:中種集團持續增大研發投入,近三年來,中種集團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平均超過10%,2012年研發投入達到1.6億元,年投資規模居我國種業企業之首。啟動實施“堡壘計劃”,通過提供屬地化良種供應與良法服務,積極推廣優質農作物新品種與種植技術;與中化集團下的化肥、農藥板塊開展深層次戰略合作,為作物配置最合適的化肥、農藥伴侶,進一步簡化了種植程序,為農民朋友提供了便利。 合肥豐樂種業股份有限公司:是國內第一家設立科研機構的種業企業,1998年成立豐樂農科院,同年,在全國農業企業當中率先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09年豐樂種業企業技術中心被國家發改委認定為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自2010年以來,公司先后開展科技項目34項,承擔國家和省級項目5項。擁有“兩系雜交水稻安全生產控制技術體系”等數十項核心自主知識產權技術,并申請專利和植物新品種權保護。 兼并重組強實力 一大批種子企業順應種業改革形勢和要求,通過兼并重組實現做大做強,產業布局趨于合理。主要表現為以下幾種類型: 企業內部資產重組 為了整合并布局種業資源,理順管理體系,達到降低管理成本,提高運營效率的目的,一些企業開始了集團內部的有機整合。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啟動了重大資產重組,通過向湖南隆平種業有限公司、湖南亞華種子有限公司以及安徽隆平高科種業有限公司等子公司其他股東發行股份的方式,分別購買其持有上述子公司的股權,達到了增強公司持續盈利能力,提升股東回報水平的效果。 區域內的兼并重組 為了達到資源的有效配置,一些有實力的企業紛紛將區域范圍內、擁有豐富資源的小種子公司收入麾下。作為河南省農科院控股的種子企業,秋樂種業于2011年整體改制,對河南省農科院院屬的小麥研究所、糧食作物研究所、經濟作物研究所所屬的三家種子公司實施兼并重組。伴隨著企業兼并重組工作全面完成,秋樂種業整體實力得到大幅提升,已發展成為河南省最大的種業企業,位列全國種業十強。公司旗下的“秋樂”、“金娃娃”、“豫研”、“大平原”等種子品牌已發展成為河南省乃至全國的知名品牌,市場占有份額得到大幅擴大,2012年玉米種銷售居全國首位。目前,秋樂種業已進入上市輔導階段。 兩年來,黑龍江墾豐種業堅持整合墾區資源,經過不斷的重組升級,全面完成對墾區系統內9家區域分公司和113家農場級種子公司的業務整合,形成股權多元化的現代化大型種子企業,使“墾豐種業”注冊資本從“意見”實施之前的3008萬元增長到目前的33270萬元,銷售收入達到26.23億元,年利稅總額達到2.56億元,成為中國種子行業首批AAA級信用企業、農業部首批32家“育繁推一體化”企業和黑龍江省高新技術企業,進入全國信用骨干企業排名前三強,年種子銷售量和銷售額已成為國內同行之首。 跨省跨國的兼并重組 一些擁有雄厚資金實力的大企業,不僅在全國進行兼并重組的戰略布局,而且放眼海外,對跨國公司的相關業務進行了收購。中種集團在業內率先實施了一系列戰略投資,完成了對13家企業的并購重組和資源整合,區域涵蓋華北、黃淮、長江流域以及華南等主要農業區域,有力地推動了行業集中度和企業規模實力的提升。11月,全面控股了孟山都在我國除轉基因外的全部玉米種子業務,該項收購,不僅打破了以往外資種業企業在中國“只出售品種、不引進研發”的局面,更實現了我國種業與外資深化全產業鏈合作的歷史性突破。 作者:宋修偉 http://szb.farmer.com.cn/nmrb/html/2013-12/23/nw.D110000nmrb_20131223_1-06.htm?div=-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