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十大科技瞬間 |
時間:2012-12-19 來源:光明日報 視力保護色: |
編者按 2012,過往與現實交織,光榮與夢想相伴。 “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古人曾經暢想的未來,成為今人走入的現實。“神九”飛天,牽手“天宮”,在廣袤太空彰顯著中國精度;“蛟龍”入海,載人深潛,在大洋深處留下中國印跡;“航母”入列,實訓作戰,為維護國際秩序承擔起中國責任…… 一幅幅宏偉藍圖,一項項生動實踐,一個個激動瞬間——2012,中國科技精彩紛呈,贏得世界尊重。 壯國威,強國本,惠民生——2012,中國科技厚積薄發,書寫民族驕傲。 創新驅動發展,實干成就夢想。2013,中國科技又開始邁向新征程…… 1 天宮一號與神舟九號成功對接 經過近13天太空飛行后,6月29日10時03分,神舟九號載人飛船返回艙順利著陸,航天員景海鵬、劉旺、劉洋安全返回,天宮一號與神舟九號成功實現載人交會對接任務。 神舟九號飛船于6月16日18時37分,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先后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在軌成功進行了自動交會對接和手動交會對接。 此次“天神”“攜手”成功,標志著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完整掌握空間交會對接技術的國家,具備了以不同對接方式向在軌航天器進行人員輸送和物資補給的能力。 2 蛟龍號深潛7062米創紀錄 6月25日,在西太平洋的馬里亞納海溝試驗海區,中國“蛟龍”號多次突破7000米,最大下潛深度達到7062米,開創了世界同類型科學作業類載人潛水器的最大下潛深度。這也讓我國成為繼美、法、俄、日后,世界上第五個掌握大深度載人深潛技術的國家。 未來3至5年,“蛟龍”號將開展試驗性應用:一方面,盡快滿足國內科技界對“蛟龍”號的急切需求,取得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另一方面,逐步培養出一支專業化和職業化應用隊伍。同時,針對目前國際海底區域活動的需要,我國正計劃在西南印度洋、太平洋等重點關注區域開展試驗性應用調查。 3 我國首艘航母“遼寧艦”入列 9月25日上午,我國首艘航空母艦“遼寧艦”正式交接入列,這對于提高中國海軍綜合作戰力量,發展遠海合作與應對非傳統安全威脅能力,有效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促進世界和平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遼寧艦”是利用一艘原名為“瓦良格號”的廢舊航母平臺改建的。從去年8月起,已經進行了近10次海試。由于航母正式入列表示其從一件產品轉變為一艘戰艦,故此舉標志著中國海軍關于航母作戰訓練基礎性工作全面啟動。 今后一段時間,“遼寧艦”將主要擔任訓練和科研任務,為遠洋投送和作戰提供平臺。 4 “北斗”完成亞太地區全覆蓋 在成功將第16顆北斗導航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后,我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實現了對亞太地區全覆蓋的發展目標,并正式提供開放服務和授權服務。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是中國正在實施的自主發展、獨立運行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與美國的GPS、俄羅斯的格洛納斯、歐盟的伽利略系統并稱為全球四大衛星導航系統。該系統由空間段、地面段和用戶段三部分組成。其中,空間段包括5顆靜止軌道衛星和30顆非靜止軌道衛星;地面段包括主控站、注入站和監測站等若干個地面站;用戶段包括北斗用戶終端以及與其他衛星導航系統兼容的終端。 5 “子午工程”通過驗收正式運行 10月23日,我國空間天氣和環境領域首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東半球空間環境地基綜合監測子午鏈,通過國家驗收并正式投入科學運行。該工程建成了目前世界上跨度最長、監測空間范圍最廣、監測方法和手段最全、監測參數最多、綜合性最強的空間環境地基監測系統。 子午工程遵循“邊建設、邊運行、邊產出”的原則,曾經為神舟八號、神舟九號和天宮一號等國家重大航天發射任務提供空間環境預報、警報和現報。目前,該工程已實現“可向各類用戶提供連續、可靠、準實時空間環境信息的數據中心”等一系列創新。 6 首張水稻全基因組育種芯片誕生 中國種子集團有限公司聯合華中農業大學、北京大學共同研制出全球首張水稻全基因組育種芯片。此舉將大幅提高種子真實性檢測準確性,有助提高育種效率,杜絕假種子危害。 傳統育種周期長、不可預見,全憑育種專家的經驗和肉眼篩選。有了這個工具后,專家可把大田搬到實驗室,進行大規模精準篩選,排除95%以上的單株,剩下少量單株種到大田,大大減少了田間工作量。業內專家認為,水稻全基因組育種芯片研制成功后,原來培育一個品種需要平均8到10年的周期,現在只需要3到5年就可完成。 7 抗艾滋病病毒感染新細胞被發現 武漢大學的科研團隊歷經3年多時間發現:一種名為“表達CD56分子的T淋巴細胞”培養液中的分泌物可以抑制艾滋病毒的感染和復制,并且這種活性具有廣譜性,既可抑制實驗室保存的艾滋病毒病毒株,也可抑制臨床上分離得到的艾滋病毒病毒株。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8月份的《淋巴細胞生物學》雜志。 “表達CD56分子的T淋巴細胞”既具有自然殺傷功能,又能起到自我保護作用,是人類天然免疫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前,它只被發現在抗腫瘤和抗肝炎病毒感染中起作用,而沒有發現對抗艾滋病毒感染有較強作用。 8 世界最大人胚胎干細胞庫建成 中南大學生殖與干細胞工程研究所的盧光琇帶領科研團隊,通過發明大規模玻璃化冷凍裝置和改進微量細胞的玻璃化冷凍技術,建成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具有不同組織相容性抗原的人胚胎干細胞庫。 如今,該團隊建立的人胚胎干細胞系已有300多株,使保存的早期微量細胞復蘇效率超過95%,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建立了多種遺傳病干細胞庫,為發病機制研究和藥物篩選提供了人類模型。此外,該團隊還證明了臨床受精異常的廢棄胚胎可作為正常核型人胚胎干細胞系新的有效來源,從而為大規模建庫奠定了理論基礎。 9 我國發布分辨率最高全月圖 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2月6日發布了由嫦娥二號月球探測器獲得的分辨率為7米的全月球影像圖。這是我國探月工程取得的又一項重大科研成果,此前,還從未有國家獲得和發布分辨率優于7米、100%覆蓋月球表面的全月球影像圖。 此次獲得的全月球影像數據,影像色調一致,層次豐富,圖像清晰,相對配準精度不超過兩個像元。專家評審認為:嫦娥二號7米分辨率全月球影像圖的數據處理和制圖質量得到了嚴格、有效控制,影像圖的空間分辨率、影像質量、鑲嵌精度、數據一致性和完整性等優于國際同類產品,處于國際領先水平。 10 科學家發現新的中微子振蕩 3月8日,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國際合作組在北京宣布:科學家在大亞灣中微子實驗中發現了一種新的中微子振蕩,并測量到其振蕩幾率。這一重要成果對于最終揭開宇宙起源和演化之謎有著重大意義。 國際著名科學期刊對該成果進行了報道和評論。《自然》在線版稱:“這個表示中微子振蕩的難以捉摸的參數,現已被首次精確地測量。”《科學》在線版“科學此刻”欄目評價說:“此次成果完成了一幅中微子的概念圖,這為‘中微子與反中微子行為間不對稱’的實驗鋪平了道路,將可以解釋為何現在的宇宙中有如此多的物質,卻只有那么一丁點兒的反物質這一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