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種公司 打造優質水稻制種基地 |
時間:2013-07-04 來源:四川農村日報 視力保護色: |
作為中種集團控股的國有全資種業企業,四川川種種業有限責任公司為生產高質量的雜交水稻種子,從2012年開始,在四川眉山開始進行標準化基地的建設試點。從硬件和軟件兩方面努力打造高質量的種子生產基地。 硬件到位 建設高品質制種基地 2011年底,川種公司在眉山市東坡區以土地流轉的形式落實成片的350畝土地,流轉時間為5年,可續流轉。該基地水利、交通基礎條件好,針對目前勞動力缺乏的問題,從江西請來長年進行雜交水稻制種生產的專業制種隊,并在流轉土地當地招用勞動力進行田間生產。 軟件到位 管理技術雙突破 在基地管理上,通過發展“公司+流轉基地+專業制種隊+制種工人”的制種生產模式。首先,公司直接監督管理專業制種隊,能有效降低管理風險和成本,有效保證種子的質量,而且能控制生產成本。其次,專業制種隊相對于農戶而言,雖然其每畝的制種收益相對較低,但規模效益突出:正常情況下,面積達到300畝以上,制種隊負責人的收入能達到10萬/生產季,長工的收入能達到2800元/月(30畝一個長工)。同時,此生產模式受當地農戶歡迎,農戶流轉出土地,有了穩定的收益,還能回到流轉出的土地上接受制種隊的專業培訓,從事農業生產,賺取勞務費。 在技術上積極開展多種田間試驗。2012年在流轉土地進行了規模化制種技術研究,共進行了八種田間試驗以及機械化收割試驗,八種試驗分別是“移栽+竹竿授粉”,“拋秧+竹竿授粉”,“直播+竹竿授粉”,“直播+拉繩授粉”,“直播+機吹授粉”,“移栽+機吹授粉”,“移栽+拉繩授粉”,“機插+竹竿授粉”。其中“直播+拉繩授粉”模式最節省勞動力,成本最低(插秧環節直接省了,授粉環節,效率比傳統的竹竿授粉模式高15倍),產量略低于省內傳統的竹竿授粉模式(低10%以內)。 川種公司老總劉明表示,下一步川種公司還將繼續試點,小量增加流轉面積,穩步推進,在2-3年試點成功的基礎上,開始快速擴展流轉面積,以5000畝為一個單位,建設標準化基地,配套建設面積為5畝的曬場和種子加工存儲中心,建成種子生產、加工、存儲、物流一條龍的現代化基地。 作者:劉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