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聽行業老總如何解讀“一號文件”? |
時間:2015-02-06 來源:農資導報 視力保護色: |
扶持肥料技術創新 一號文件連續12年鎖定“三農” 化肥、農藥企業創新獲支持 轉基因科學知識普及首提出 “一號文件”提出:要強化科技創新的驅動力,支持農機、化肥、農藥企業技術創新,要在生物育種、智能農業、農機裝備、生態環保等重點領域取得技術上的突破。對此,農資業內人士認為,不論是創新還是生態,都涉及化肥、農藥等農資行業和相關企業的產業調轉及升級。 金正大生態工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萬連步 近年來,粗放的施肥模式造成嚴重的面源污染,也浪費了寶貴的資源和能源。鑒于此,農資企業必須注重研發既能增產又能促進環境改善的新型肥料。金正大將借助國家工程實驗室等研發平臺,堅持“技術先導、服務領先”的方針,加快肥料增效技術的研發,實現對現有產品進行全面質量提升和肥效升級,并通過大力推廣水肥一體化、種肥同播等先進技術,不斷提高肥料利用率、土地產出率,幫助農業生產實現節水、節肥、環保、高效的目標。 山東省化肥工業協會會長、魯西集團董事長張金成 “一號文件”提出強化農業科技創新驅動作用,是在支持農機、化肥、農藥企業技術創新。現在看來,采用新方法、運用新工藝、選用新材料,發展具有新功能的新型肥料已經成為肥料行業轉型的重要方向。新型肥料發展應該注意四個并重,即高效性與環保性并重、產品與服務并重、簡便施用與機械化施用并重、多項功能并重。發展肥料的高效性與環保性是新型肥料產業的首要目標,只有做到了這兩點才能真正滿足現代農業發展的需求。 中國工程院院士、山東農業大學園藝學院束懷瑞教授 隨著中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步伐的不斷加快,農業生產的經營主體、組織模式、種植規模和種植方式等正在發生深刻變化。應該看到,新型肥料和新的產銷模式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化肥行業加快轉型升級步伐十分緊迫。 中鹽紅四方肥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國慶 農業集約化發展的大方向很明確,我們農資企業未來無論是產品創新還是服務創新,都應根植于大農戶的現實需求。從產品創新上而言,大農戶需要的是性價比最好的肥料,因而肥料創新一定要回歸生產資料的本質,概言之就是節本增效、使用方便和安全環保。從服務創新上而言,農資企業要著眼于為大農戶提供全程化的解決方案。在這當中,除了通常所說的農技服務指導,企業還應探索為客戶和農戶提供金融解決方案,甚至將來農資企業還有必要在延伸農業產業鏈方面努力,如為大戶提供農產品收儲和深加工等服務。 江蘇華昌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戰略部部長李昊峰 “科技創新”正是化肥、農藥零增長目標的實施策略之一。化肥的減少施用是農業部一直以來提倡的,對于企業既是挑戰更是機遇。現代農業需要能讓作物“增值、改性、增效”的肥料產品,企業可以一方面通過科技創新讓傳統產品具有增效屬性,另一方面降低傳統產品的生產成本。 山東聯盟化工股份公司董事長楊志強 現在肥料企業對創新的理解還不是很全面,企業創新不單指產品的創新,還包括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市場創新等更多的內涵。在轉型時期,企業對科技創新一定要有風險意識,但也不能因為眼前的困難,放棄創新工作,有時成功只在于堅持一下。 河南駿化化肥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節留軍 “新型肥料享受財稅政策”是亮點,說明國家對測土配方施肥的力度和決心更大了。從這點也可以看出,未來國家針對傳統肥料的優惠政策會越來越少,而對新型肥料將繼續給予財稅政策支持。有了國家政策的支持,新型肥料將在農業生產上大顯身手。我們駿化將乘“一號文件”精神的東風,不斷開發出像鋅腐酸復合肥一樣更多更優良的新型肥料,以此服務三農。我們的實踐證明,肥料產品的創新對于傳統的肥料企業的提升力量是巨大的。 山東華魯恒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營銷公司副總經理孫玉甫 2014年化肥市場慘淡,但水溶肥、緩釋肥和各種專用肥卻銷量很好,這是市場的選擇,也是化肥企業轉型、技術創新的方向。 華魯恒升規劃投資部經理任格勇 化肥企業的技術創新,關鍵是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和附加值,讓同一原料產出多種產品,讓化肥主業和多元化產品相互促進、互補雙贏。 推動農藥產品創新 “一號文件”又一次將“農藥創新”列為國家的重點工作。業內人士認為,文件意在推進農藥的科學合理使用,其中“科技創新”將是重要的手段和途徑。 浙江新農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研發總監郭世儉 農藥企業競爭愈發激烈,倒逼機制下企業的產品創新已然如火如荼,“一號文件”提出支持農藥企業技術創新,無疑再次為企業開展科技創新加了砝碼,也是更大的利好消息。我們公司現已擁有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和省級高新技術企業研究開發中心,獲準設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專家工作站”,并不斷完善產學研合作模式,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在“科技創新”的助推下,公司及產品影響力越來越大,已經得到了市場的廣泛認可。 海利爾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研發中心制劑所所長司國棟 未來農藥企業的科技創新將會加速。海利爾每年的研發投入大概在3500萬~4000萬元。2014年我們又引進博士1名,進入博士流動站高端人才1名,科技創新方面的投入一直在增加。目前公司已開發出多種創新型的原藥和制劑,其中原藥創制有新突破,將原藥的活性開發到4ppm的產品有兩個,還開發出4個新原藥品種的合成路線,實現了合成工藝優化,成本達到國內比較低的水平,并新立項95個制劑產品。 沈陽化工研究院副院長康卓 有了國家的支持,農藥企業創新就有了更多的保障。新農藥創制是一個“長周期、高投資、高回報和高風險”的產業,據統計,每開發一種新農藥,一般需要合成2萬~5萬個化合物,經過溫室、田間試驗等藥效評價、急性至慢性衛生毒理學試驗、蜂鳥魚蠶等環境評價試驗、市場預測和風險評估等過程,至少需要8~10年時間,投資2億~3億美元。全球有能力進行新農藥創制的、具一定規模的農化公司只有20個左右。沈陽院化工研究院經過60多年的發展,擁有國內頂尖的新藥創制所需各學科帶頭人,已經形成了全國唯一的從新化合物設計與合成、生物活性研究、合成工藝研究、劑型研究、毒理學研究、產品注冊登記到產品產業化開發的完整的新農藥創制研發體系。 首次提出轉基因科學普及 “一號文件”中 “加強農業轉基因生物技術研究、安全管理、科學普及的提法”不僅是“一號文件”中的第一次,更是將公眾敏感的轉基因問題毫不避諱、旗幟鮮明地提出來,“一號文件”發布的這幾天來,與此相關的話題在農資界議論紛紛。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韓俊 中國現在已經批準進行商業化種植的轉基因作物主要是棉花和木瓜,現在棉花基本都是轉基因的了。同時,中國批準進口的轉基因農產品主要是大豆、油菜籽、棉花、玉米,大豆占得比重最大。中國去年進口大豆超過7100萬噸,大部分都是轉基因大豆。 加強農業轉基因生物技術的研究是中國政府一貫的政策。中國在轉基因研究領域起步比較早,有很好的科學家隊伍,雖然總體上與世界發達國家水平存在明顯差距,但在有些領域中國已經處在世界領先水平。特別是關于轉基因水稻和玉米的研究,基本上已經處于領先的水平。中國作為13億人口的大國,人多地少,農業發展面臨的環境資源約束越來越強,在轉基因生物技術的研究方面我們不能夠落伍,政府在支持科學家搶占農業轉基因生物技術制高點方面是非常明確的。 中國從自己的國情出發,借鑒國際經驗,可以說已經建立了跟國際接軌的農業轉基因生物技術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規體系、技術規程體系和政府的行政管理體系。這一套體系可以說覆蓋了轉基因從研究、試驗、生產、加工、進口許可到產品標識的各個環節,可以說在中國所有的活動、所有的行為都是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如果沒有經過批準,私自制作、私自種植的行為是違法的。行政主管部門一旦發現,必須依法給予嚴厲的處置。 為什么要強調加強轉基因技術的科學普及呢?就是希望社會公眾也包括媒體要有全面客觀的認知。大家要了解轉基因技術的來龍去脈、發展歷史現狀以及它的特性和安全性、存在風險。對國內的安全管理體系,對其他國家的轉基因生物技術安全管理體系能有一個比較清晰的、比較全面的了解。有一點是明確的,中國的農業轉基因產品市場不能都讓外國產品占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