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種子集團構建種子全程防偽追溯體系 |
時間:2014-12-18 來源:中華合作時報 視力保護色: |
構建全程種子質量追溯系統 通過參與農資物聯網示范與應用項目,中種集團在育種研發環節完成了常規育種研發信息管理系統以及相關數字化表型信息采集設備的研制和試點;在繁種環節完成了制種基地數字化管理決策系統、農田環境監測體系的建設;在營銷環節實現了基于物聯網的種子防偽追溯體系建設。 在種子收購、加工環節利用批次管理實現基地到產成品的追溯管理;在加工、銷售環節借助物聯網技術,利用農資二維碼進行產成品的出入庫管理,實現了從種子企業到最終用戶階段的防偽追溯管理。在銷售端,中種集團將農資編碼印刷到種子包裝袋上,提前將產品信息登記到農資物聯網系統中,種企在加工及產成品出庫過程中將條碼掃描并通過網絡將掃描信息導入農資物聯網系統中,生成產品流向記錄。銷售終端通過智能手機掃描、網絡查詢、電話、短信等方式查詢種子真偽。 創新思維和模式 種子企業如果能夠利用互聯網技術創新業務模式,就能占領行業的制高點。物聯網最有價值之處在于對現有農資行業的潛力再次挖掘和提升。因此,中種集團將充分利用自身的市場經營推廣網絡優勢,通過國有龍頭企業的示范為種業產業發展提供科技支撐;選擇玉米、水稻、小麥等主要作物種業信息化關鍵技術開展應用示范,構建我國種業信息化的集成應用技術體系,形成品種育繁推信息化、企業和科研單位相聯合的產業良性發展機制,促進我國種業資源的合理配置、技術升級和國際競爭能力提高,為我國種業落實創新發展戰略做貢獻。 http://www.zh-hz.com/dz/html/2014-12/16/content_100703.htm 物聯網推動農資經營服務變革 ——全國農資物聯網建設暨農資經營服務創新現場會紀實 12月9日,由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和中國科學院聯合主辦的全國農資物聯網建設暨農資經營服務創新現場會在江蘇無錫召開??偵琰h組成員、理事會副主任駱琳,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施爾畏,江蘇省委常委、副省長徐鳴等出席會議。駱琳、施爾畏在會上講話。無錫市委副書記、市長汪泉到會致辭。全國供銷總社農資局局長、中國農資流通協會副會長李殿平,中科院科技促進發展局局長嚴慶共同主持了會議。 本次會議總結過去3年總社與中國科學院共同研發面向農資行業的物聯網技術應用成果,動員和組織全國供銷合作社系統充分運用農資物聯網技術成果,促進系統農資企業經營服務創新。 以解決質量追溯為突破口,物聯網接入農資行業 盡管供銷合作社系統一直掌控著農資流通主渠道,但面對現代農業的發展,2009年11月,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供銷合作社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9]40號),要求供銷合作社“加快發展農資現代經營服務網絡”。為此,供銷合作農資局提出開展農資物聯網建設的設想,決定在供銷合作社系統農資企業率先引入物聯網技術,以解決農資質量追溯問題為突破口,推進傳統農資經營服務網絡的改造。 據農資局副局長龍文介紹,農資行業長期存在假冒偽劣屢禁不止、正規的流通企業品牌受損的問題,這是打造農資現代經營服務網絡首先需要解決的難題。2010年7月,農資局提出建立農資質量追溯體系的構想。經過前往煙臺、寧波實地調研后,同年11月,農資局和中國農資流通協會在京召開農資質量追溯論壇,邀請了中科院物聯網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葉甜春、中科院合肥智能所副所長王儒敬介紹了物聯網的發展情況,論壇的召開引起了行業的關注。2011年9月,供銷總社與中科院簽署了《共同建設農資現代經營服務網絡體系戰略合作協議》。協議確定雙方將在農資物聯網整體技術解決方案(頂層設計)、農資商品質量追溯技術標準(行業標準)、農資現代經營服務網絡云數據平臺(數據支撐)、農資供應鏈商務智能系統(市場服務)、農資科技一體化服務系統(技術服務)、農資溯源智能化終端(硬件支撐)、化肥商業淡儲監管系統(管理服務)等7個應用領域開展合作。 2013年11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在參觀第十五屆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期間,重點考察了供銷總社與中科院共同合作的農資物聯網示范應用展臺。汪洋同志對此給予高度評價,認為物聯網技術對發展現代農業具有重要的科技支撐作用,同時指出:供銷合作總社是為農服務的主力軍,希望中科院加強與全國供銷總社合作,做好農資物聯網技術的研發及應用推廣工作。總社和中科院主要領導對此高度重視,2014年1月24日,供銷總社與中科院在京舉行了工作會商會。供銷總社黨組書記、理事會主任王俠,供銷總社黨組成員、理事會副主任駱琳、顧國新,中科院黨組書記、院長白春禮,中科院黨組成員、副院長施爾畏等領導,決定雙方開展全面合作,將現代信息技術全面引入供銷合作社為農服務的各個領域,共同努力把供銷合作社打造成為農服務的生力軍和綜合平臺。 目前,無錫市供銷合作社、安徽輝隆、江蘇蘇農、中農立華、中種集團已經開展了物聯網與農資產品及服務模式結合應用的示范建設,并取得成功的經驗。 農資物聯網:突破三大技術、建成三大體系、實現一個平臺 記者從農資局副局長符純華處了解到,供銷總社與中科院通過聯合攻關,初步建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農資物聯網技術體系,并開展了小規模示范,為推動農資和農業物聯網技術及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突破三大關鍵技術:農資物聯網針對化肥、農藥、種子大規模溯源防偽需求,突破低成本、高可靠、防復印隱形二維碼技術;突破大面積、低成本、快速、實時土壤肥力建模技術,開發成功近紅外與激光誘導土壤主要成份與重金屬快速檢測拖拉機載裝置,解決盲目施肥問題;突破自然條件下病、蟲、草害圖像自動識別技術,開發手機、Pad等客戶端精細施藥專家系統,解決盲目施藥問題。 建成三大技術支撐體系:雙方配合供銷總社現代農資經營服務網絡體系建設與運營,建立了農資溯源EPC編碼標準、全國農資網絡地圖、現代農資經營服務大數據中心3大技術支撐體系。其中農資溯源EPC編碼標準正式發布為行業標準,全國新開展的大型化肥、種子生產已正式采用;全國農資網絡地圖已建成并全面開放,成為我國現代農資經營服務大數據中心,包含總社農資直營店62000個、農資加盟店126207個、農資配送中心24760個、莊稼醫院33451個、農民專業合作社363216個。目前已部署云數據管理系統、農業垂直搜索引擎—中國搜農、中科知識庫管理系統、全國農情遙感監測系統以及357個精準施肥、精細施藥、科學選種技術服務專家系統。 實現農村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圍繞現代農資經營服務業務需求,雙方開發完成“農村綜合信息服務平臺”——網上供銷合作社,包括:全國農資全程溯源與防偽、供銷e市場、莊家醫院等系列服務系統,全面服務全國農資企業、莊稼醫院、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各層面用戶。 從實際應用情況看,利用物聯網技術,不僅實現了產品的可追溯,切實保護了農民的利益,而且有效地提高了企業的網絡運行效率和整體協同性,促進了農資行業在信息化條件下的轉型升級。 物聯網成為農資經營服務創新重要著力點 早在2013年初,農資局就根據總社的總體部署,編制了《供銷合作社農資現代流通網絡發展規劃》。據悉下一步農資局將結合農資現代流通網絡發展規劃的構想,按照農資行業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的需要,重點將通過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革傳統渠道,將農資經營帶入農資服務的新階段。 以農資物聯網技術示范應用為著力點,全面推動農資經營服務創新。一方面供銷系統還會堅持頂層設計與鼓勵基層探索有機結合,與中科院等有關部門加強合作,共同落實“農資服務物聯網應用示范專項行動”計劃。一方面總社也要求各省級供銷合作社要建立推動農資物聯網工作領導協調機制,帶動農資現代經營服務網絡建設,創新服務模式。 以完善農資物聯網技術體系為核心,奠定農資服務創新的技術基礎。雙方會在農資物聯網現有成果下,繼續完善農資物聯網關鍵技術,進一步提升并整合農資質量防偽追溯、農資智能化物流配送、莊稼醫院與網上供銷合作社等四大應用服務子平臺,為種植大戶、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資企業提供以服務為核心的綜合平臺。農資物聯網還將通過手機客戶端服務各基層客戶群,注冊用戶將涵蓋農資直營及加盟店35萬家、農資配送中心6300個、莊稼醫院近5萬個、農民專業合作社10萬家。 以推進物聯網與農資服務規模化相融合為切入點,著力創新農業社會化服務機制。通過應用物聯網技術,供銷合作社可以更好地、更便捷地發揮自身在農村點多面廣的獨特優勢,把千家萬戶的小生產者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對接起來,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可以說農資物聯網依托智能配送、防偽追溯、商務智能、移動電子支付等核心技術,實現了農資經營服務的信息化、網絡化與智能化、集成化,已經成為一個綜合性智能服務平臺。 實踐證明了,農資物聯網為農資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帶來了重大機遇。這是以需求為導向的一次變革,現代信息技術在傳統渠道中與工業化、城鎮化開始迅速融合,帶來的不僅僅是農資服務和農業生產方式的簡單改造,而將是整個行業的一個根本革命。 http://www.zh-hz.com/dz/html/2014-12/16/node_28.htm 記者:張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