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石化:提質增效與綠色環保兩不誤 |
時間:2016-10-17 來源:北京周報 視力保護色: |
中化泉州石化廠區(鄧亞卿攝) 泉州石化研究人員在環保監測實驗室內進行檢測。(鄧亞卿攝) 泉州石化工作人員對處理之前和處理之后的污水進行對比。(鄧亞卿攝) 水平如鏡的湖面上,一群群白鷺時而側身略過水面,時而翱翔天空,兩只野鴨在湖面悠閑地覓食。如果不是圍墻上“安全生產”的標語,參觀者會誤以為自己身處一個自然生態保護區。然而事實是,這片旖旎風光正處于中國中化集團公司泉州石化煉廠的廠區內。 在石油公司普遍面臨產能過剩、油價低迷的今天,中化集團的能源業務卻并未被行業寒冬拖入困境。2015年,面對油氣行業周期性低谷的嚴峻挑戰,中化集團強化產業鏈各環節協同運作,調整經營思路,保持戰略定力,能源業務全年經營量達到1.4億噸。 中國石化工程建設有限公司的原副總工程師王玉翠告訴記者,中化泉州石化的1200萬噸/年煉油項目是中化集團建設的國家“十二五”重點項目,其發展歷程是中化集團不斷提質增效、積極探索轉型升級之路的縮影。 清潔生產,杜絕環保風險 在建設和運營過程中,中化集團嚴格秉持綠色發展理念,以科學的環保管理為基礎,以先進的工藝技術為支撐,領先的環保措施為保障,始終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推動清潔生產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探索走出一條石化煉廠綠色發展的新路,實現了“氣不上天、油不落地”。 2016年7月,中化泉州石化被授予“十二五”全國石油和化學工業環境保護先進單位榮譽稱號。“石油企業想要獲得環保獎項是非常難的。”王玉翠感嘆說。 為了確保煉油廠不會影響到周邊自然環境,泉州石化在環保風險防控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首先是防滲處理。根據廠區可能泄漏至地面區域污染物的性質和生產單元的構筑方式,將廠區劃分為重點污染防治區、一般污染防治區和非污染防治區,分區進行防滲處理,總投資2.99億元,阻止有害物質滲入地下、污染地下水。 “中化是第一家開始做防滲處理的石油企業。由于含有油水、污水的管道長期在地下埋著會遭到腐蝕滲漏,地下水系很容易遭到污染。為此,泉州石化把很多地下管線抬到了地上,并且在管線之間都有工人進行檢查。對于必須埋在地下的管線,就要用防滲材料進行加固處理,這需要很多資金投入。”王玉翠說。 泉州石化還設置了事故水“三級”防控設施。主廠區設置50000 m3、30000 m3事故水池,14000 m3雨水監控池;青蘭山庫區設置25000 m3事故水池、5000 m3雨水監控池;確保事故狀態下事故水不污染外環境。此外,泉州石化碼頭還配備了500噸浮油回收船、收油機、圍油欄、吸油氈、溢油分散劑、溢油監視報警裝置等,對海洋溢油事件進行防控、處置。 質量領先,遠銷國外 中化泉州石化總經理張強告訴記者,自2014年開工起,中化泉州石化就敢于將車用汽油產品定位為全部按國五車用汽油標準生產;在國六車用汽油標準處于征求意見的今天,中化泉州石化就已具備了國六92號車用汽油的生產條件。 尤其是關鍵調整指標“烯烴含量”,在其他煉廠糾結于烯烴含量控制在18%以內非常困難的時候,中化泉州石化已將烯烴含量控制在8%以內。車用汽油質量標準最苛刻的是美國加州標準,如果需要,泉州石化完全可以做到量產,張強說。 高質量油品和國家政策方向鼓勵成品油出口使得泉州石化用了一年就獲得了成品油來料加工出口的資質。截至今年8月底,中化泉州石化進口原油超過700萬噸,原油輸出地全部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同期,中化泉州石化累計出口成品油占煉廠生產成品油總量的三分之二,出口國家主要為新加坡、馬來西亞、澳大利亞、泰國、荷蘭等國家,其中“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占比在70%以上。 泉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其自然條件十分適合建設國家大型煉油項目。“泉州石化所擁有的湄洲灣碼頭,是世界少見中國第一的優質碼頭。在中國,深水港碼頭很少,而搞煉油最重要的就是運輸要便捷。”王玉翠告訴記者。 未來,中化泉州石化將持續跟蹤分析國際市場對成品油品質指標及需求情況,優化生產、輸轉,積極開拓新的市場,推進多種規格汽油生產、出口,以滿足澳洲、美國、日本、泰國、菲律賓和中東地區的市場需求。同時,積極與外商對接石腦油、航煤的出口指標,爭取早日實現石腦油、航煤出口。 生產設備國產化率達95% 中化泉州石化1200萬噸/年煉油項目過程中,中化集團堅持“能用國產裝備絕不進口”原則,積極合作開展應用集成創新,加快推進關鍵裝備國產化,走出了一條重點依托國產高端裝備、立足自主創新打造中國領先、世界一流煉廠的發展之路,在實現企業自身轉型升級過程中,有力地推動了我國高端能源裝備“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國產化進程。 “中化泉州石化的石油生產設備國產化率最高,粗略估算可達到95%以上。”王玉翠說。 中化泉州石化1200萬噸/年煉油項目是國家“十二五”期間建成投產的重點項目,在建設之初就確立了建設“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煉廠的目標。由于堅持高起點、高標準建設,中化泉州石化達到了國內領先、國際一流水平。更加難能可貴的是,在采用國產裝備上,中化泉州石化敢于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渣油加氫4M150新氫壓縮機是中化泉州石化的關鍵裝備。該設備額定流量達到83000Nm3/h, 機組單列的綜合活塞力超過1000KN,必須采用150系列往復壓縮機,國內尚無滿足要求的產品,國外也僅有美國德萊賽蘭、GE、托馬森公司能夠生產。據了解,國內近年新建千萬噸級煉油廠此級別的壓縮機均從國外引進。 沈鼓集團往復機事業部設計部長于曉昆告訴記者,為了實現超大型王府壓縮機的國產化生產,沈鼓集團和泉州石化花費了三年進行摸索和研制。終于在2014年5月,國產化的4M150新氫壓縮機組在渣油加氫現場試車成功。2015年9月該設備通過了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的國產化鑒定會,鑒定專家一致認為:該項目填補了國內空白,各項指標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打破了國外公司的壟斷局面,制約了他們對產品的標價。”于曉昆說。 未來十年,中化泉州石化將把現有生產基地擴建成具有3000萬噸/年煉油、2000萬噸/年乙烯,200萬噸/年芳烴規模的國際化煉油巨頭。 記者:鄧亞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