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倡議五周年】中國雜交小麥飄香巴基斯坦 |
時間:2018-09-03 來源:工人日報 視力保護色: |
記者:王群 雜交水稻的問世解決了中國糧食短缺難題,其國際化推廣也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了積極貢獻。如今,同雜交水稻一樣,中國的雜交小麥也開始走出國門,在國外生根發芽。 位于中亞的巴基斯坦與中國是傳統友好鄰邦,也同為小麥種植大國,其國內小麥種植面積約為1.4億畝,占耕地面積的40%以上,小麥種子的潛在市場規模巨大。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5年來,中國與巴基斯坦兩國農業合作在良性發展中不斷深化,尤其是中國的雜交小麥在巴基斯坦已經開展了大面積示范推廣應用并受到當地各方的高度認可。這不僅是中國雜交小麥走向世界邁出了第一步,也成為中國現代農業高技術成果“走出去”的又一精品和名片。 中國雜交小麥走出國門 根據巴基斯坦財政部發布的2016~2017財年經濟調查報告顯示,農業貢獻了巴基斯坦近1/5的國內生產總值,全國超過40%的勞動力從事農業生產,農業可謂巴基斯坦的生命線。 然而,多年來,巴基斯坦卻一直面臨著嚴峻的糧食安全挑戰。在巴基斯坦約80%~90%人口都是以小麥為主食,但小麥產量卻長時間在低水平徘徊,單產水平不足每畝200公斤,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何實現小麥的穩產增產一直困擾著巴基斯坦農業科技人員。 作為世界上唯一尚未開發雜種優勢的主要糧食作物,提高小麥產量的首要途徑是種植雜交小麥,引進國外先進小麥育種技術,對于保證巴基斯坦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為此,中巴政府將雜交小麥列為政府間科技合作協議范疇。 2011年,中化集團下屬的中國種子集團有限公司和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共同投資設立中種雜交小麥種業(北京)有限公司,致力于加快雜交小麥優良品種的選育和推廣,實現雜交小麥產業化。 隨后,他們與巴基斯坦最大的農業公司佳德農業公司及當地的白沙瓦農業大學合作,在巴開展二系雜交小麥合作試驗示范工作。2014年世界種子大會期間,中種雜交小麥公司與巴基斯坦佳德農業公司簽訂了為期10年的商業合作協議,率先在巴進行市場開發,巴基斯坦也成為中國雜交小麥走出國門進入的第一個國際市場。 較當地品種平均增產24.4% 然而,一項新的技術走出國門并在當地落地生根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中種雜交小麥公司不斷派遣專業技術人員赴巴基斯坦,通過“手把手教、點對點學”的方式開展技術合作,產品推廣上則采用“帶著企業干、種給農民看”的方式,讓當地企業和農民盡快接受雜交小麥這一新興產品。據不完全統計,中方累計派遣赴巴基斯坦開展雜交小麥技術合作和產業推廣人員達到近150人次,累計走訪城市超過20個,累計行駛里程超過1萬公里。 經過前期120余份雜交組合、230多個種植點的試驗示范, 中國二系雜交小麥表現突出,較巴基斯坦當地品種平均增產24.4%。2017~2018年度試驗數據則更為可喜,北方麥區增產幅度達到50.1%;而佳德農業公司提供的中部麥區數據則表明,雜交小麥組合增產比例達到70%,增產幅度達到45%以上,初步具備了產業化的開發條件。 讓中國原創優勢技術加速走向國際 長期負責中巴雜交小麥項目的中種雜交小麥公司科研部經理張勝全博士說:“通過這些年的科技合作,巴基斯坦農業科技界對中國小麥技術和產品已經高度認可,并且將雜交小麥視為未來巴基斯坦小麥生產水平提升的重大戰略選擇。” 事實上,中化集團在巴基斯坦的小麥良種推廣實踐并非個例。2015年以來,中化集團在孟加拉國開展雜交水稻技術的推廣和市場開發。2016年10月,中孟兩國政府正式達成戰略合作伙伴關系,表示將以農業等領域為重點打造中孟大項目合作新布局。啟動建設了第一個海外研發中心——孟加拉作物適應性研發中心,充分發揮在雜交水稻上的技術優勢,研制適合當地種植條件和消費習慣的水稻品種,幫助孟加拉國解決目前農業發展遇到的挑戰。 中化集團農業事業部副總裁、中國種子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宋維波表示,結合“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以小麥作為最主要口糧的特點,中化集團未來將按照雜交小麥全產業鏈布局進行技術創新,聚集國內小麥研發優勢資源,培育一批適合中亞、南亞絲路國家應用的高產、優質、抗逆小麥新品種;同時,以加快雜交小麥在巴基斯坦率先實現產業化為突破口,在南亞、東南亞、非洲、歐洲和北美地區建立雜交小麥新品種培育和示范基地,讓中國原創優勢技術加速走向國際,同步打造雜交小麥科技合作“命運共同體”和產業開發“責任共同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