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化集團董事長寧高寧談企業創新轉型的動力系統 |
時間:2018-09-10 來源:清華管理評論 視力保護色: |
導語:企業創新發展的“動力系統”,旨在以科學合理的“外部刺激”,最大限度滿足員工的“內在需求”,最大可能激發員工的“動機”,從而產生工作的“動力”,推動企業的創新發展。 創新之道,唯在得人。根據心理學的觀點,人的行為通常都是由某種動機引起的,而形成動機的條件不外乎兩個方面:一是內在的需求,二是外部的刺激。兩者之間,相輔相成,相伴相生。而企業要充分發揮人才作為創新第一資源的引領和支撐作用,就需要以科學合理的“外部刺激”,最大限度滿足員工的“內在需求”,最大可能激發員工的“動機”,進而產生工作的“動力”。因而,企業創新發展需要打造科學的“動力系統”。以系統支撐發展,方能力引而不竭。 按照滿足內在需求的不同和創新能力的高低,可以將企業創新的動力系統歸納為四個具有遞進關系的類型,包括原始動力系統、立體動力系統、職業動力系統和信仰動力系統。如圖1所示。 原始動力系統 從員工需求(即內在需求)角度來講,原始動力系統主要是為了滿足人們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按照中國人的說法就是“養家糊口”。從企業管理(即外部刺激)角度來說,主要是嚴格紀律約束下簡單直接的物質激勵,例如計件取酬。從推動創新能力角度來看,原始動力系統是最弱的。這是人類最早產生的動力系統,存在乃至占主導地位的時間也最長。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在廣東等沿海省市存在著數以萬計的制衣制鞋工廠,幾乎都是采取這種原始的動力系統。幾百萬來自全國各地的產業工人們經過簡單的技能培訓后,在近乎嚴苛的考勤管理下,按照標準化流程從事高強度快節奏的工作,以件計酬,按量付費,多勞多得,少做少拿。在這種動力系統下,員工更像是流水線上的“零件”,有如卓別林在《摩登時代》里的角色,需要更多的“動手”而不是“動腦”,更強調“紀律性”而不是“創造性”,所以這種動力系統對企業創新的支持力度非常弱。 立體動力系統 從員工需求角度來講,立體動力系統的涵蓋范圍更廣,從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延伸到安全需求、社交需求乃至部分更高層次的方面,但仍然是以物質層面的滿足為主。從企業管理角度來說,企業需要采用包括多維度、系統化的激勵機制設計和多種激勵及獎懲手段來滿足該系統中員工的需要,但主要實現形式仍以物質激勵手段為主。從推動創新能力的角度來看,立體動力系統仍然較弱。 立體動力系統是被認為符合現代“經濟人”特征的企業管理和激勵體系,甚至有部分人認為這就是當下最好的動力系統,但是對推動創新的作用卻不是非常明顯。因為這種動力系統,仍然是以滿足員工的經濟需求為主要目標,以物質激勵為主要手段,極有可能面臨“邊際效應遞減”的問題,和形成“依賴成癮”的現象。員工依然會較為重視中短期可預期的物質回報,很少愿意為了較長周期和較大風險的企業創新工作投入時間、精力和資源。 職業動力系統 從員工需求角度來講,職業動力系統主要是為了滿足人們作為一名企業成員的自我尊重和認可的需求。從企業管理角度來說,主要以榮譽激勵、信任激勵、授權激勵等精神激勵手段為主。從推動創新能力角度來看,職業動力系統相對較強。 職業性一般包括職業理想、職業態度、職業責任、職業技能、職業紀律、職業良心、職業信譽、職業作風等多個方面。當然,職業性不是不講物質回報,而是在此基礎上有了更高的追求。當企業員工收入達到一定程度后,對當下收入的在意和計較程度就會明顯下降,這個時候更多體現出來的是員工的職業性,員工更多關注的是對自我的挑戰、自我的探索、自我的專業的追求。擁有許多具有很強職業性員工的企業,組織會變得非常穩定,文化變得更醇厚,更友善,更有韌性,更有可依賴感。在這種組織里,追求創新具備了更多的可能性,會得到更多的包容和鼓勵。但由于這種職業性隨之而來的穩定性、規范性和自覺性,對創新的激發和推動作用在某種程度上會受到限制。從企業本身來講,當企業發展到了某一個階段,這種動力系統就會隨之產生。 信仰動力系統 從員工需求角度來講,信仰動力系統主要是為了滿足人們自我發展和實現的需求。從企業管理角度來說,主要是要形成一種與之相適應的企業文化的培育和發揚。從推動創新能力角度來看,它是四個動力系統中相對來說最強的。 信仰通常表現為一種強烈的信念,乃至一種對某個事物的固執信任。在企業里也可以理解為一種情懷、格局、價值觀,愿意用較長時間的投入去實現一個更大的追求,讓自己的人生經歷更豐富多彩、更有意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信仰作為人類社會最偉大的一種力量,它所展現出來的能量常常創造奇跡。回顧我們中國歷史,長征精神、大慶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無不閃耀著信仰力量的光芒。放眼海外,蘋果公司的喬布斯、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的馬斯克都是對科技有著近乎偏執的信念。 綜上所述,打造一個良好的企業創新轉型動力系統,需要上述四個“系統”協同發力。如果參照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可以看到這四個動力系統基于滿足內在需求的不同,形成了一個由低到高的遞進關系,對創新的推動力也在逐步增強。前面的動力系統構成了后面的動力系統發展升級的基礎。但人的內在需求是多種多樣的,多數人的需求結構是很復雜的,在每一時刻都會同時有許多需求在發揮著影響,而不會是單一的需求支配著人們的行動。
關于作者 | 寧高寧:中國中化集團董事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