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化:做“一帶一路”農業合作友好使者 |
時間:2019-07-09 來源:農民日報 視力保護色: |
中化作物國際業務事業部副總經理王錚與非洲客戶就合作展開討論。資料圖 作者:呂珂昕 農業合作,從來都是絲綢之路的應有之義:兩千多年前,漫天黃沙中駝鈴叮當、蜿蜒前行的中國商隊,用中國農人辛苦產出的絲綢、茶葉、海貨等特色產品,交換了沿線各國的糧食、蔬菜和瓜果。東西方貿易互通、人文交流的大門就此打開。 斗轉星移,千年流轉。中國農業早已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農業現代化日新月異。“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的現代化農業企業代替了古老商隊,發揚著互惠共贏的絲路精神,正成為沿線農業合作友好使者。中國中化集團有限公司下屬中化國際旗下的中化作物保護品有限公司正是這樣一家中國農業企業。 除了產品貿易,還希望能將中國的種植技術復制過來 中化集團是中國領先的化工產品綜合服務商,以及最大的農業投入品和現代農業服務一體化運營企業之一,而中化作物保護品有限公司,承擔了中化集團化工事業部核心業務板塊之一的農化業務,多年來致力于國際貿易業務的拓展,其生產的農藥原藥、制劑及相關產品銷往全球近70個國家和地區。 “自2010年起,中化作物與蒙古國客戶就建立起良好的貿易合作關系。他們到中國來,看到了中國先進的種植技術,就想引入自己國家。”中化作物國際業務事業部副總經理高明告訴記者。 主打畜牧業的蒙古國,農業種植技術比較滯后。公開資料顯示,蒙古國谷物種植占到整個作物耕種面積的75%,但產量很低。以小麥為例,我國每公頃小麥產量約為65噸,而蒙古國每公頃產量僅不到2噸。 長期合作建立起真誠信賴。蒙古國客戶有什么新需求,第一時間想到中化,希望通過中化作物引進中國種植技術,規范農化產品使用,提高小麥種植加工效率。 在提供全鏈條一體化的農業解決方案上,中化作物在國內有豐富的經驗和技術。然而他們深知,中蒙兩國在氣候、土壤、農資條件和種植習慣上都大不相同,要完成客戶囑托,必須因地制宜、量身定制。 2017年,中化作物副總經理魏含含帶領技術團隊赴蒙古實地調研。調研先后持續數月,歷經春去冬來,中化人深入農場,跟蹤當地農民的播種、施肥、用藥、收割、測產、加工等整個循環,科學測評土壤成分,綜合考慮施肥用藥,對接農場實際生產需求。 “蒙古國氣候寒冷,國內還是深秋的時候,那邊已經飄起了雪花。土壤條件和種植習慣也很不一樣。”高明說,“特別是農化產品這一塊,當地農場主主要依賴進口或黑市交易,價格昂貴且并不一定適用,我們就根據當地實際情況為他們重新配備了高質量的產品。” 2018年5月,第一階段的小麥田試正式展開。中化作物團隊在客戶的四個農場、10公頃土地上建起示范田,開始進行試驗推廣。經過測算,改良后的小麥試驗田當年每公頃產量增加了8%以上。 中化人的專業精神得到了對方的高度肯定。蒙古國農業部部長、農業基金會會長親自接見技術團隊,不僅表示非常認可中化作物提供的產品與服務,更殷切希望雙方之后能夠在植保產品提供、作物解決方案與技術服務等領域繼續深化合作與交流。合作過的農場主同樣深受觸動,“中國技術團隊在農場里一待就是一個下午,天黑才回去。從來沒有一個外國公司像他們這么認真和專業!” 創新不是空談理論,而是要深入一線解決當地農民的實際問題 非洲國家是“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參與方,同時農業發展也多處于較低水平,糧食還無法實現自足。迫切的農業發展需求呼喚新絲路使者的參與和支持。 中化作物國際業務事業部副總經理王錚給記者講了一個小故事。 科特迪瓦氣候炎熱、潮濕,容易發生蟲害。為了保障農產品產量和質量,當地人常采用大量殺蟲劑進行滅蟲,導致蚊蟲抗藥性越來越強,非洲客戶需要的農藥劑型越來越復雜。 在遠離科特迪瓦首都阿比讓的一家可可種植園,白蟻蚊蟲特別多,可可又是低灌木叢植株,如何既能夠殺死蚊蟲又不影響可可品質?當地農民嘗試了多種方法,蟲害卻反復發生。 得知這一情況后,中化作物技術團隊趕到現場,向當地農民詳細了解情況。為有的放矢地消滅蟲害,中化作物特別聘請了一位來自該國權威大學的教授,共同組成攻關團隊。團隊使用若干單劑,利用桶混反復調制,前前后后做了一周實驗,終于找到了新的高效復合制劑,為農民解決了燃眉之急??蛻艉軡M意,主動上報科方農業部,很快就完成了新農藥制劑的注冊登記。自此之后,中化的產品和服務得到了高度認可,在當地農化市場品牌知名度日益提升。 “我們與目標國家客戶之間的合作早已不再局限于供應農化產品,而是在協助當地農業技術水平提高、基礎產業建設、社會發展等方面都開展了多層次合作。”高明說,在非洲,通過爭取政府招標訂單,中化作物幫助西非地區不斷提升棉花、可可以及咖啡等支柱產業發展水平;通過與其他央企通力合作,承擔配套農業項目,幫助目標國家提高糧食生產效率和產量;通過組織農民集中培訓、資助當地兒童就學等公益事業,為改變當地的落后面貌貢獻了中國企業的力量。 中國合作伙伴給我們帶來實實在在的幫助 中化集團董事長寧高寧曾感嘆,“一帶一路”所倡導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及其包含的開放、包容、普惠等重要理念正是它能夠取得超出預期成果的魅力所在,“我個人認為,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共享。正是基于合作共享的開放心態,才能造就共贏。” 古今絲綢之路上的節點國家——烏茲別克斯坦,是中國在中亞地區的重要貿易伙伴,也是最早支持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國家。中烏兩國在農產品貿易、農業投資、科技合作方面均取得了重要成績。 2013年起,中化作物開始與烏茲別克斯坦客戶開展農藥貿易。憑借品質優良、種類齊全的產品,中化作物成功獲得客戶青睞,在眾多合作方中脫穎而出。不久后,雙方簽訂了多年戰略合作協議,采取“原藥+助劑+技術指導”的模式,合作逐漸走向深入。 近幾年,隨著烏方改革開放的推進,烏方政府鼓勵當地企業進行產業升級,提升農化產品的生產加工能力。2018年1月,中化作物烏國客戶與當地政府合作,開始嘗試本土化的農藥制劑生產。 “當時去的時候是冬天,是烏茲別克斯坦最寒冷的時候。工廠在大山里面,專家和技術人員必須翻過一座雪山,開車7、8個小時才能抵達。”高明對當時的情形記憶猶新。因為天氣寒冷,工廠剛建成還沒有暖氣,很多產品都凍住了,專家團隊到了之后,還要必須先把產品化凍。由于沒有經驗,烏方將設備管道組裝錯誤,專家團隊就一點一點檢查,拆下錯誤的重新裝好。在冰天雪地的大山里駐扎了整整一周,終于幫對方把整個生產流程捋順了,客戶第一次成功生產出了懸浮劑。 今年2月份,中化作物的專家再次來到工廠指導時,工廠生產已進入穩定階段。從建成到現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已陸續生產出了500噸農藥制劑。客戶對中化作物的專家豎起大拇指:“中國合作伙伴跟其他國家不一樣,你們的技術和服務都是最好的,你們是實實在在來幫助我們的!” 堅持創新發展,唱響絲路合作。秉承著“善于利用優勢,開放思維,敏于探索總結,樂于共享互惠”的理念,中化作物在助力當地農業發展的同時,亦為自身探索出了更廣闊的國際化道路。正如“一帶一路”倡議所描繪的,各國之間不僅要建立互利共贏的利益共同體,更要努力構建共同發展繁榮的命運共同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