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中尋機開新局 |
時間:2020-07-15 來源:國資報告 視力保護色: |
記者 饒恒 一次重大事件總能開啟時代的轉折,新冠疫情即是如此。面對大考,我們既要攜手渡過難關,又要在新的變局中尋找轉型升級和彌補短板的契機。 數字時代加速到來 從工業時代到信息時代轉變,這些年,我們一直身處這一浪潮之中,但誰也沒有想到會是新冠疫情加速了這一進程。在人群普遍隔離的情況下,生產生活遭遇各種障礙,數字技術被提升到了極端重要的位置。 正如全國人大代表,航天科工黨組書記、董事長高紅衛所言,“信息化手段和數字化技術不僅在推動復工復產中大顯身手,也催生和促進了’線上經濟’’云經濟’的發展,以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為基礎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正深刻改變產業格局和生產生活方式。” 如何轉變?在高紅衛看來,企業數字化轉型需要根據企業和產業發展規律,解決好誰主導轉型、往哪里轉型、如何轉型的問題,才能通過數字化轉型真正提升企業競爭力。 數字化對很多產業是顛覆性的。全國政協委員、一汽集團總經理奚國華表示,數字技術對汽車產業沖擊可能是最大的,而且是顛覆性的。當前汽車數字化有幾個趨勢:軟件定義汽車、大規模個性化定制、制造上互聯協作、數字化營銷、智能交通等。未來數字技術在汽車領域的應用前景廣闊。 奚國華建議:一要發揮政府的作用,整合汽車行業,加大研發投入。二要促進跨行業合作,如果汽車企業和高科技企業兩者有機結合,在數字化轉型方面有可能換道超車。三要培養數字化人才。四是考核方式要適應數字化轉型的趨勢。 全國人大代表、上汽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陳虹也表示,應支持有條件的地區從5G新型基礎設施、智能網聯汽車、智慧交通系統等方面入手,加快構建智能汽車基礎設施體系,加快培育相關創新鏈和產業鏈。 數字化轉型需快馬加鞭 然而,不論是政府還是企業,加速數字化轉型都面臨不少困難。 在此次突如其來的疫情面前,由于全國各地數字化發展程度參差不齊,在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實現信息共享、支撐疫情防控決策上存在短板,亟待解決。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信科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童國華認為,加快數字化智能化升級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迫切需要,要搭建由中央政府為主導、基于云計算的全面、準確、安全的國家大數據平臺;要加快構建以數據為關鍵要素的數字經濟,做好農業經濟、工業經濟的數字化迭代升級;要建立企業、高校及科研機構產學研一體化的產業生態鏈模式,對需要自主研發的關鍵設備及技術給予政策傾斜;要鼓勵更多企業參與國家大數據安全的標準規則制定,參與關鍵設備及軟件開發等。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移動董事長楊杰表示,當前圍繞5G的科技創新協同不足,制約5G在更廣領域、更深層次的應用普及。在基礎理論方面,當前5G相關基礎理論研究主要停留在通信學科內部,難以充分滿足面向工業生產高精尖領域對確定性性能保障的需求;在核心技術方面,我國部分技術儲備相對薄弱,網絡安全和產業鏈安全水平需要進一步提升;在互補型技術方面,當前5G同云計算等新興技術發展仍處于“單兵作戰”模式,缺乏融合創新,新一代信息技術“組合拳”效應發揮不足。 近日,哈爾濱工業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兩校師生被禁止使用MATLAB軟件引發廣泛關注,又一次將工業軟件“卡脖子”問題呈現給國人。 數字化轉型上亟待破解“卡脖子”難題,尤其是在受疫情影響,全球化進程面臨困境的當下。 已經卸任的央企老總、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核學會理事長王壽君指出,當前我國包括投運核電機組在內的核工業數字化儀控,仍以國外進口品牌為主。在建、擬建的核電機組儀控國產化工作雖已邁出一大步,但核心技術較國外先進技術仍有差距,特別是中高端芯片、儀器儀表、分析儀表等關鍵部件仍為進口品牌,核心的數據庫技術、核心算法和安全管控軟件也一定程度上依賴國外。 王壽君建議相關部門對核工業數字化產業提供政策支持,促進核工業實現先進數字化轉型;依托國家重大專項設立專項資金,研發核工業數字化產品。 目前沒有攻克的難題,往往都是多種原因掣肘的深層次難題。 全國政協委員、東風汽車集團董事長竺延風表示,我國已是制造業大國,也是制造業強國之一,但在關鍵設備、關鍵材料、關鍵零部件、關鍵工藝領域仍存在不足。竺延風建議,應建立各類應用實驗室的綜合開放平臺,有效提高已有實驗室利用率;重大關鍵裝備建造采取“揭榜”模式,鼓勵各類企業踴躍競爭。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一重集團董事長劉明忠表示,在新一輪科技革命推動下,雖然我國高端裝備制造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績,但也要清醒認識到短板也十分突出,特別是缺乏集共性技術研究、中間試驗、工程化應用及產業孵化于一體的創新平臺,這將嚴重制約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劉明忠認為應加強我國重大高端技術裝備研制能力建設,盡快組建國家大型鑄鍛件技術創新平臺,開展顛覆性技術如大型鍛件的增材制坯技術等基礎共性技術研究。 完善應急保障體系 問題暴露短板,也是解決問題的途徑。結合企業專長,如何強化應急保障體系,也是不少企業代表關心的問題。 全國人大代表、國藥控股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中國醫療器械有限公司董事長于清明表示,此次疫情也暴露出公共衛生防控領域的短板,急需建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立體防控體系。國家應重點增加專項投入,從基礎設施儲備模式、大數據管理、通信保障、物流能力建設等各方面,健全國家應急應用物資戰略儲備體系。一是建立指揮有力,責任明確,響應迅速的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立體防控組織機構。二是實現應急物資的多模式儲備。三是建立應急物資的智慧供應鏈平臺和應急通訊保障系統。四是建立應急物資指定機構和專業隊伍,加強應急演練。 在公共衛生事件突發時,糧食安全如何得到保障?全國人大代表、中糧集團黨組副書記、總裁于旭波建議優化民生物資保障的應急管理體系及聯動機制,保障特殊時期的糧食安全。他建議國家選拔一批保障能力強、具有社會與政治責任擔當的民生物資保供企業以及物流企業為主體,完善政企之間應急聯動和預防控制體系建設,充分整合社會現有的生產、加工、物流、倉儲資源,以市場化為手段,構建跨區域的應急保障供應體系,優化產能保障和區域布局,提高應急供應和配送能力,增強突發事件應對的靈活性和及時性。 全國人大代表、中化集團黨組副書記、總經理楊華也建議,加速建設完善國家級農業投入品(化肥、種子、農藥等)應急保障戰略體系(國農保障),在重大的公共衛生事件、自然災害、經濟危機等突發風險挑戰下,保障農業生產和糧食安全,提升農業產業鏈整體抗突發風險的主動性和系統能力。 如何強化應急救援體系?全國政協委員、航空工業科技委副主任、中國航空研究院副院長吳希明建議,要軍地一體,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航空應急救援體系。從我國國情以及新時代社會治理體系現代化需求出發,以軍民共用、平戰結合為原則,分級建設航空應急救援總體管控體系,實現對城市、森林、草原、山地、海洋等全域空天覆蓋。在中東部城市密集、經濟發達地區突出“三救”(災害救援、醫學救助、事故急救)需求,按人口分布,建設40分鐘抵達機制航空應急救援保障中心網絡。 面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城市出行該如何保障?在全國政協委員、一汽集團總經理奚國華看來,除完善城市出行應急交通管理辦法外,還應該從出行車輛防控的措施和數字化的管控兩方面做文章。奚國華建議,應建立國家級數據平臺,對各類公共出行企業以及車輛有關信息進行整合,運用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提升應急交通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