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新增長極 中化集團開啟第三次創業 |
時間:2016-10-11 來源:中國工業報 視力保護色: |
記者:楊紅英 “海外發展上游,國內拓展中下游”,這是中國中化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中化集團)近年來在能源業務領域的戰略發展定位。 作為市場化的國家石油公司,中化集團立足于“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在鞏固進出口貿易、國際貿易及倉儲物流服務等傳統優勢的同時,加快向石油產業鏈的上下游延伸。比如在石油勘探開發領域,加快“走出去”步伐,實現了石油上游業務從非作業者到作業者、從開發到勘探,從油田到氣田、從陸地到海上的跨越發展。 在中下游,擁有自己的煉廠是中化集團實施戰略轉型的重要舉措。“過去很長時間中化的業務重點集中在國際石油貿易和倉儲物流及下游零售,石油煉化一直是企業發展的短板。泉州煉油項目是我們參與國內石油市場全產業鏈競爭的重要標志,也是中化集團第三次創業的代表。”中化集團辦公廳副主任韓冰如是說。 領先一步 品質贏得市場 韓冰提及的泉州煉油項目是指中化泉州石化1200萬噸/年煉油項目,是國家“十二五”期間建成投產的重點項目之一,設計年加工原油1200萬噸,主要生產高質量的煤油、汽油、柴油等產品。 眾所周知,生產成品油必須時時關注汽車排放標準的提高。國家環保部已經明確將于2017年1月1日在全國范圍內推廣國五排放標準。目前中化泉州石化生產的汽柴油全部達到國五標準,并可根據市場需求,靈活調整柴汽比。 9月27日,中化泉州石化總經理張強對中央企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專題采訪團的記者說,中化泉州石化項目在設計之初就將車用汽油產品的定位為全部按國五車用標準生產;在國六92號車用汽油標準處于征訂意見的今天,中化泉州石化就已具備了國六92號車用汽油的生產條件,尤其是關鍵調整指標“烯烴含量”,在多數煉廠受限于18%指標能否達到的時候,公司已經將其控制在8%以內。 他表示,今后一兩年,中化泉州石化將通過多項舉措提升汽柴油產品質量,提前完成國六車用汽柴油及后續產品的升級準備工作。 面對當前油氣行業周期性低谷的挑戰,中化集團有關負責人認為,石化產業的產能過剩主要存在于落后產能,而高端產能供給不足,產業結構急需調整,因此中化泉州石化的定位是針對國內外兩個市場提供高品質油品。 作為新建的先進煉廠,2015年中化泉州加工原油997萬噸,裝置運行穩定,順利度過了試運行期,并在當年實現成品油出口。目前中化泉州石化的車用汽油、車用柴油月生產量已達40萬噸,產品質量優良且穩定。 在福建省泉州市的中化石油田安路加油站,記者碰到了前來加油的閩興旅游客運司機康師傅,他對中化的油品贊不絕口:“用了中化油,車子動力更足,而且加同樣容量的一箱油,能比其他品牌的油多走好幾十公里。”據悉,田安路加油站銷售的正是中化泉州石化生產的油品。 動力足,跑的遠是這些老司機們共同的體會。家住加油站附近的私家車業主舒暢也表示,自從中化在這里設立加油站后,他加油幾乎沒有去過別處。 “打動我的,除了油品質量好以外,還有個性化的服務。”在這里不僅能加油,還提供免費擦車、洗眼鏡、充氣、擦皮鞋等服務,售賣區更是擔當起了社區便利店的功能,糧油及日用品一應俱全。 正是因為在產品、服務等方面精益求精,田安路加油站在經過一年多的運營后,于今年8月實現利潤70.8萬元,預計全年可盈利800萬元。 中化泉州石化生產的油品不僅內銷,更大量出口。作為我國最早的外貿企業,中化集團在進出口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加之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引導,以及泉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地理優勢,都使得中化集團的國際化如虎添翼。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8月底,中化泉州石化進口原油超過700萬噸,原油輸出地全部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同期,中化泉州石化累計出口成品油占煉廠生產成品油總量的三分之二,出口國家主要為新加坡、馬來西亞、澳大利亞、泰國、荷蘭等,其中“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占比在70%以上。 技術過硬 方能“不動如山” 卓越的品質及周到的服務是贏得市場與客戶的根本,但這背后卻少不了強大的技術保障。正如女排教練郎平說:“不要因為勝利就談女排精神,也要看到我們努力的過程。女排精神一直在,單靠精神不能贏球,還必須技術過硬。” 在市場這個競技場,缺少精神或許不行,但光有精神一樣不行。精神、底氣,靠什么來支撐?歸根結底還得擁有一流的技術和工藝。 中化泉州石化項目總體設計專家、中國石化工程建設有限公司(SEI)原副總工程師王玉翠表示,中化泉州石化項目在設計上煞費苦心,在工廠設計階段,對設計風壓和暴雨公式認真校驗。因此9月份的“莫蘭蒂”、“鲇魚”臺風,并未對中化泉州石化生產運行造成影響。 據了解,中化泉州石化采用當前行業內先進的“渣油加氫+延遲焦化+催化裂化”加工方案,主裝置均采用國內外一流技術組合。各裝置采用的工藝技術,均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如催化裂化裝置、常減壓裝置等。國內達不到世界先進水平的,均采用國外先進技術,如渣油加氫、加氫裂化、連續重整等裝置就是引進了當前國際上最先進的技術。 在車用汽油方面,中化泉州采用催化裂化+汽油選擇性加氫生產方式,以精制催化汽油構成車用汽油調和主干,以先進的MIP異構化降烯烴技術和選擇性加氫/醚化技術,確保組分油“高異構化、高辛烷值、低硫、低烯烴”。同時中化泉州石化在國內各煉廠中率先提出了“碳數調和”理念,汽油在線調和水平居全國領先水平,辛烷值均控制在正負0.1單位。 在車用柴油方面,中化泉州石化在生產過程中不做輕重組分調合,而是將各組分油做柴油加氫或加氫裂化進料,并通過生產工藝調整使柴油加氫和加氫裂化兩套裝置的柴油餾分油均能滿足產品標準,能夠作為獨立產品出廠。 在化工產品三苯和固體硫磺上,中化泉州石化采用美國UOP超低壓連續重整工藝技術,重整芳烴聯合裝置,使產出的甲苯純度保持在99.95%以上。硫磺回收裝置采用的則是工藝成熟的高溫熱反應和兩級催化反應的Claus硫回收工藝,固體硫磺產品純度均值為99.985%,水分小,顆粒強度高,粒徑均勻,進入設備后不易產生粉塵。 綠色發展 保一方碧水藍天 讓王玉翠更為贊賞的是中化集團在環保上的“舍得投入”。“石化企業要想在環保領域獲獎,相當困難。但中化泉州石化做到了,他們獲得了“‘十二五’全國石油和化學工業環境保護先進單位榮譽稱號”。 在廠區,參觀者可以看到這里綠草如茵,野鴨在池塘里嬉戲,白鷺在草叢中悠閑踱步,不時振翅飛翔。如此美妙的畫卷與人們對煉化廠“高污染”的傳統印象并不相符。 雖然中化泉州石化是中化集團首個完全自主實施的煉油項目,但在建設過程中,他們牢記央企的社會責任,嚴格秉持綠色發展的理念,以科學的環保管理為基礎,領先的環保措施為保障,使清潔生產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并探索走出一條石化煉廠綠色發展的新路,實現了“氣不上天、油不落地”,保地方碧水藍天。 在廢水處理上,中化泉州石化按照“清污分流、雨污分流、污污分流、分質處理”的原則,設置全廠排水系統,對各裝置、設施產生的污水進行分類處理、分級控制,全廠污水處理設計規模800m3/h,分含鹽污水和含油污水兩個系列。整個污水處理場自開工投用后,外排各項指標全面合格,遠低于國家排放標準。 此外,在硫磺裝置選擇上,如果僅僅為了滿足生產工藝需求,中化泉州石化只需要上馬28萬噸的裝置,投資費用也相對較少,但考慮到一套裝置一旦出現問題,延期排放就會立刻超標。中化泉州石化在項目建設階段,嚴格貫徹國家環保政策要求,建設了38萬噸的硫磺裝置,確保了在其中一套環保裝置出現故障時,有足夠的冗余。 中化泉州石化圓了中化人“大煉油”的夢想,也是中化集團第三次創業的重要標志。因為有了中化泉州石化,中化集團成為繼“三桶油”之后第四家擁有獨資大型煉廠的央企,并突破了中化集團在零售終端上的“短板”。 既是為了生存,也是為了發展,要市場化,就要先補齊產業鏈,中化集團經歷了長達十幾年的轉型之后,已從一家外貿企業轉型為一家有貿易、有實業的企業集團。 截至今年8月底,中化泉州石化進口原油超過700萬噸,原油輸出地全部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同期,中化泉州石化累計出口成品油占煉廠生產成品油總量的三分之二,出口國家主要為新加坡、馬來西亞、澳大利亞、泰國、荷蘭等,其中“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占比在70%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