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下的職業農民 |
時間:2015-05-04 來源:長江商報 視力保護色: |
趙鯤鵬是北京農業大學農學與生物技術學院大四學生,臨近畢業的他做了一個讓父母出乎意料的決定:回老家河南南陽種地,當一名職業農民。然而,像趙鯤鵬這樣的大學生并不多見。近日,人民日報刊登的《農民老齡化之后,明天誰來種地?》一文,提出了農業從業者無人為繼的憂思。 可喜的是,當“互聯網+一切”成為創業主流的時候,農民——這個指長時期從事農業生產的稱謂,正悄然發生著變化。4月25日,農業部網站發文稱,今年將“培育‘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和社會服務型’三類協同的新型職業農民100萬人,其中現代青年農場主1萬名”。 華商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基金經理劉宏在接受長江商報記者采訪時說,在經濟新常態下,農業與“互聯網+”聯姻是產業現代化轉型升級的必經之路。 農民老齡化后,誰來種地 還有兩三個月就要畢業的趙鯤鵬這兩天做出一個讓他父母不敢相信的決定:回河南南陽老家種地。他對長江商報記者說,這是他考慮很久才下定決心的。趙鯤鵬目前在北京農業大學農學與生物技術學院上大四,從事農業工作并不出乎家人的意料,但回到農村老家實打實做回農民還是讓父母想不通。 “就是做農民。”他對記者說,“我學的就是這個,其他同學在面臨分配時很多都想去創業,我沒有資金,但現在國家對農業創業這塊政策還不錯,人還是在自己專長的領域做事吧。” 做出趙鯤鵬這樣選擇的確實還不多見。近日,人民日報的文章指出,由于農村勞動力人口老齡化、高齡化已是我國鄉村的普遍現象,“明天誰來種田”已經成為一個必須直面的難題。盡管這些年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迅猛,但在田間勞作的大多還是老年人。年輕人不愿務農,歸根結底還是農業的吸引力不足。一沒“錢景”,辛辛苦苦忙活一年,一畝地的收入還不如打幾天零工掙得多;二沒“前途”,當一輩子農民,種一輩子地,有啥奔頭? 人民日報刊文提出的破解之道是:關鍵就是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讓農業成為吸引人的事業、有奔頭的產業。引導傳統農民向新型職業農民轉變,將成為解決我國農村勞動力短缺的重要手段。 農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將來誰來種地的問題事關國本。這個問題在國家全局性的部署中應當說是相當明確的。那就是積極培養以新型職業農民為主體的農業從業者,連續三年中央一號文件都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做出重要部署。 “新型職業農民,對!”趙鯤鵬也提到了這個詞。他語氣堅定地對記者說:“我現在是農民,不意味一輩子當農民,只不過農業是我的職業。” 像趙鯤鵬這樣大學畢業后直接回家轉型為新型職業農民的畢竟是少數。更多文化水平較低的年輕人寧可在城市務工,也不愿回鄉種地。“很多城市務工人員對農業扶持的新信息并不了解,而且始終認為當農民沒有社會地位。”南開大學社會學學者黃小程對長江商報記者說,“其實未來的新型職業農民可能是相當體面的職業。” 黃小程說,國家對新型職業農民人才培養政策,幾年前開始做了。2012年8月,農業部啟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在全國遴選100個縣,圍繞主導產業和優勢產業,選擇種養大戶、家庭農場主、農民合作社骨干等作為培育對象,探索建立教育培養、認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互相銜接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制度。 去年中央財政安排11億元,啟動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在2個整省、14個整市和300個示范縣重點推進,加快構建一支“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經過近三年探索,初步明確了符合我國國情的“三位一體、三類協同、三級貫通”新型職業農民制度體系。“三位一體”是就培育環節而言,改變以往單純對農民開展培訓的形式,綜合運用教育培養、認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三種手段培育農民,培養一批保障糧食安全和農產品供給的穩定生產經營者隊伍;“三類協同”是就培育對象而言,按照農業社會化分工,將新型職業農民分為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和社會服務型三個類型,實行差別化培育。“三級貫通”是就培育成果運用而言,根據教育培訓經歷和生產經營規模等,對新型職業農民進行認定,頒發證書,并分為初、中、高三個級別,探索建立標準化、制度化的新型職業農民資格證書制度,引導農民不斷提高文化素質和執業技能。 除了人才培養,國家在外部環境上也開始著手新型職業農民創業基地的建設。2015年4月21日,中化集團與農業部聯手在山東省臨沂市舉辦“中化情三農夢”農業服務暨農業部科教司、中化化肥合作推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啟動儀式。今年農業部將把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示范規模擴大到全國4個整省、21個整市和487個示范縣。同時,農業部還將聯合相關部門啟動智慧農民云平臺、師資庫、職業農民創業基地(園)等建設。 農業部科教司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和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發展中國特色現代農業的一體兩面。前者意在解決“誰來種地”問題,后者重在解決“如何種地”問題,兩者只有融合發展,才能相得益彰。2015年中央財政繼續安排農民培訓補助資金,專項用于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為進一步探索政府、企業、院校聯合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機制與模式,中化集團下屬中化化肥聯合農業部科教司、中央農廣校以“政企合作培育新型農民、科技扶持助推現代農業”為主題,正式啟動今年的“中化情三農夢”活動,著力打造高素質現代農業生產經營者隊伍,為發展現代農業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 農業創業,做個體面農民 互聯網+農業什么樣? 近來投市行情大好,“互聯網+農業”的題材被看好也說明了農業創業的有為性。華商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基金經理劉宏在接受長江商報記者采訪時說,中國農業效率還很低,但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相結合,能夠提升效率空間最大的就是農業。在經濟新常態下,農業與“互聯網+”聯姻是產業現代化轉型升級的必經之路。在政策持續催化下,估值合理潛力巨大的智慧農業領域,有望在2015年成為領漲農業的主流核心機會,投資者可借道重配該領域的基金把握投資機會。 今年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中的“互聯網+”一亮相便引起熱議,各個行業都在討論互聯網加了自己會怎么樣。 互聯網與農業,一個現代一個傳統,一個像陽春白雪,一個像下里巴人,本來風馬牛不相及,但隨著互聯網技術對農業的滲透,從對農業的深度改造開始,到顛覆農業的傳統營銷模式,再到互聯網公司跨界進入農業生產領域,一場轟轟烈烈的互聯網農業盛宴正在上演。 “互聯網+農業”,就目前的實踐看,主要是將互聯網技術運用到傳統農業生產中,利用互聯網固有的優勢提升農業生產水平和農產品質量控制能力,并進一步暢通農業的市場信息渠道、流通渠道,使農業的產、供、銷體系緊密結合,從而使農業的生產效率、品質、效益等得到明顯改善;如果再放眼未來的話,農業也可能在互聯網的影響下走上一條智能化、多樣化的發展道路,這將取決于互聯網在農業中的滲透程度與實際運用融合程度。 生態農業創業已有成功范例 在生產和流通領域采用高科技和信息技術發展農業是農業生產的主流。而生態農業的路子,在農產品安全被高度關注的當下,有一些先行者也闖出了一些路子。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員蔣高明在山東創辦的弘毅生態農場,經過8年多的時間,證明頗有成效。蔣高明說:“2006年起至今,我們在山東泰安、平邑連續開展了5年的小區實驗和大田試驗,今年終于有了理想的結果。我們的實驗數據充分說明,生態農業不僅不會餓死人,而且讓人吃得更好。除了增加了可食動物蛋白外,即使單純的糧食產量,生態農業也表現不凡。在弘毅生態農場內,利用0%的化肥,種植出來的有機玉米產量如下:小區試驗實際測產(100平方米),用腐熟牛糞獲得的產量為746.4公斤/畝;蚯蚓糞的為731.5公斤/畝;中區試驗實際測產(524平方米)為547.9公斤/畝。在17畝實驗地段內,我們停止化肥、有機肥養地3年后,獲得了上述產量。有機肥養地3年后,完全不用化肥的玉米實際產量,比起常規化肥農業模式(478.7公斤/畝)來,不僅產量沒有下降,反而提高了14.5%。” 蔣高明認為,美國家庭大農場模式不適合中國。發展美國式現代農業能夠預見的后果必然是:農業生態環境持續出現退化,大量小農戶破產倒閉;越來越多的農民棄農經商、進城謀生;中國吃飯問題要靠國際市場滿足;社會將在食物鏈供應環節出現動蕩危機。如果中國放棄了自身農業優勢,一味學美國,長期下去是非常危險的。他認為,生態農業及其下游產業帶動更多的就業,吸引更多的農民回到家鄉,轉變為農業職業工人,就地城鎮化,將農村建設成為有生氣的養人之地。這對滿足13億人食品的持續安全供應,促進城鄉和諧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蔣高明說,中國具備發展生態農業的有利條件,如再加上適度的合作化,搞就地城鎮化,將大量人口穩定在廣大的鄉村或城鎮,則對國家食物供應、環境保護、社會穩定功莫大焉。建議國家在全國不同生態類型地區建立生態農業示范區,作為對照,同時也建立現代農業包括生物技術的示范區,從而篩選符合中國特色的農業模式,用中國人的智慧解決人類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問題。 記者:施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