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手記 |
時間:2012-11-13 來源: 視力保護色: |
也許是因為貧窮,這里有太多雙充滿期待和渴望的眼睛;也許是因為扶貧,我的內心充滿熱愛與激情。2009年7月,我第一次敲開貧困戶的家門,第一次與農民拉家常,第一次坐在土炕頭吃飯,第一次與他們勞作……在一個個難忘的第一次里,我在內蒙古和林格爾縣這片熱土上收獲真情和感動。 圖為作者(左一)走訪農戶,調研相關工作。 羊群溝鄉是和林格爾最偏僻的貧困鄉。大山深處的農民住的是昏暗土窯洞,吃的是玉米糊糊,喝的是從幾里外馱來的渾濁水,所謂耕地就是石頭縫里一小塊土地累積而成,種點玉米、山藥,僅夠維持溫飽。進村的路許多都不能稱之為路,大小車輛無法通行,人走在上面需要手腳并用。 走進一家農戶,破落的院子里別上幾棵樹枝就算是圍墻。土窯里擺著一個破方桌,連把凳子也沒有。五年前,女主人賀桂枝患病去世,丈夫為還欠債出遠門打工,家中兩個未成年的女兒相依為命。看著一貧如洗的家和兩個稚氣未脫的孩子,我的眼睛濕潤了,把現金塞到上初中的大女兒王艷手里說,“孩子,有共產黨,有中化,保證讓你上得起學,還要過上好日子”。 云二利重度殘疾,常年臥床。他八十歲的老父親、老游擊隊員云大爺還得下田勞作。當我將面、油等食品交到他手中時,老漢流著淚不住地說“感謝共產黨,感謝政府”。戰爭年代,這片紅色革命根據地里的父老鄉親們為革命作出過巨大犧牲和貢獻,如今還有很多鄉親依然在貧困中掙扎,我的心情很沉重。 近年來,和林縣經濟快速發展,扶貧取得很大成績,但仍有145個貧困村、3.6萬貧困人口居住在缺乏基本生存條件的干旱山丘區。幫扶工作就是要緊緊瞄準貧困群體,改善他們的生產生活條件,摒棄傳統的給錢、送物等就地扶貧辦法,開辟收縮轉移、異地搬遷的新途徑。 圖為作者(右四)與當地干部群眾在一起。 2010年至2012年,在集團幫扶270萬元資金的基礎上,縣內整合資金建成了羊群溝鄉移民新村。新村有100套新房,配有衛生站、文化室、沼氣站、養老院等服務設施,在村外還平整出800畝水澆地,保證移民的基本生活。新村建設使貧困農民實現了交通便利、水電通訊便利、上學求醫便利、文體活動便利,居住環境和生產條件大變樣。 今年3月11日,老虎溝等8個偏遠自然村里的60戶300多名貧困農民告別了世代窮居的小山村,第一批入住移民新村。貧困農民劉五小對我說:“母親今年79歲了,從來沒見過電燈,過去幾十年一直用油燈。”入住新村后,老人看到一棟棟寬敞明亮的磚瓦房、標準化的羊圈、潔凈的廁所、平坦的道路,激動地半天說不出話來。“能過上這樣的好日子,我們感謝政府和中化的幫扶。” 劉五小說。 面對此景,我浮想聯翩,毛澤東曾說過,“中國還十分貧窮,韓愈有一篇文章叫《送窮文》,我們要寫送窮文。中國要幾十年才能將窮鬼送走”。十年來,中化集團在和林格爾縣的幫扶,書寫了更多比韓愈《送窮文》精彩千百倍的篇章。 |